·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北京同世堂卢顺义治疗痉挛性斜颈中医康复案例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痉挛性斜颈在临床上属于“痉证”的范畴,然而根据其临床表现,又有自身辨治的特点。痉挛性斜颈的病位在于颈项筋脉,强直、抽搐等症状无一不是筋脉失养而拘急率缩的表现,各种致病因素通过不同的发病途径损伤人体颈项部筋脉气血而致痉,其机理虽繁杂,但不外乎邪塞经络与气血亏虚。

  西医认为这个疾病可能与基底核、丘脑、前庭神经等部位的功能障碍有关。而中医则认为是“肝肾阴亏,虚风内动”导致的这个疾病。西医采用抑制神经、麻痹神经、阻断神经等方式来治疗痉挛性斜颈,在根本上只是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相对来说还都对身体有一定的危害,并不建议采用。

  

 

  1、对于痉挛性斜颈疾病缺少认知,盲目治疗

  不了解这个疾病以为只是普通的落枕,并未采取治疗,后期严重又当成颈椎病进行诊治,这造成痉挛性斜颈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空间,病情只会越来越严重。

  2、追求特效,妄想尽快治好

  了解痉挛性斜颈的人都知道,被西医称为“世界难题”并不是说说而已,那有那么快治好,看到某些药物多久就有效果,或者某种方式能快速治好痉挛性斜颈,这明显就是个“坑”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心甘情愿的跳下去,没有想到其是否有副作用和危害,治病本就没有定性,具体什么时间好只要不是神医都不知道。当发现是个“坑”时为时已晚,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每个说能治的都是坑人的。

  3、听信谗言,不相信自己

  对于患有痉挛性斜颈患者都有这个毛病,听朋友亲戚说这个病治疗不好,很多患者竟然选择不治了,听上去很奇葩,但是很多人确实是这样,朋友亲戚没有任何痛苦,痛苦的是自己,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甚至有些患者竟然求神拜仙,治病本就不会一帆风顺,但是也不要太相信别人,遵从自己的意愿。

  4、顾虑太深,不自信

  很多患者采用了很多办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都是以失败告终,一次次治疗造成了心里上经济上很大负担,此后在找寻治疗方法的路上格外小心,小心到已经不敢尝试,一次次顾虑是否该治疗,万一没有效果钱不白花了吗?这病还能治好吗?该怎么办?等等问题回响在脑子里,随着一天天过去,病情一天天严重下去,还是顾虑,其实治病小心没有错,但是你给观察是否可行,该治疗时候就给治疗,而不是一直犹豫下去。

  

 

  痉挛性斜颈的中医辨证与治疗首先应分清外感与内伤,属于外感者,应分辨邪气的性质;属于内伤者又当区别是素体亏虚,气血两虚,还是久病损伤,失治误治。痉挛性斜颈的治疗原则,外感以祛邪为主,可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之法通经络之整塞;内伤多以扶正为要,宜用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之法濡润经筋。然而,痉挛性斜颈的病机总以阴虚血少、筋脉失养为要,故而在治疗的过程中保津液、养阴血、荣筋脉之法为关键。故修正归位汤以熄风、涤痰、祛瘀、舒筋、补虚、祛寒六法为治疗原则。以疏风通络、散寒祛湿、化痰祛瘀、补益气血、养津柔筋、平肝解痉为基础。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刘某,男,43岁,郑州人,12年确诊痉挛性斜颈,脖子向右歪斜,颈部有抽动感,有拉扯感,肌肉僵硬,颈部需要手扶正,期间运用过中西药,打过肉毒素未果。刻见:颈部向右偏斜,伴抽搐,颈肩疼痛,肌肉僵硬,腰部不适,烘热眠差,盗汗但量不多。西医诊断:痉挛性斜颈。中医诊断:痉证,证属邪闭太阳。治法:解肌发表,解痉通络。处方:修正归位汤加减。葛根,生麻黄,川桂枝,白芍,炙甘草,全蝎、蜈蚣等。30副,水煎服,日1副分2次服。二诊:颈部肌肉僵硬感减轻,方药做出调整,30副。三诊:颈部拉扯感变轻,颈部正了些,继续调整方药,30副。四诊:颈部抽搐,僵硬感明显减轻,以前方做出调整,30副。五诊:颈部正了许多,僵硬感消失,抽搐,拉扯情况明显减轻,继上方做出调整,30副。六诊:症状基本正常,些许有点抽动,继续调整方药,30副。七诊:症状基本恢复,按上次方药开30副,巩固病情,症状恢复正常,一年多过去,如今电话回访一切正常,无任何异常。

  预约挂号客服微信:vc0185电话:010-56141715短信:15330065270(医生每周六出诊一天,来院的患者提前一周以上联系客服预约挂号。来院挂号费是80元,远程挂号费是100元)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