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高考结束 谨防考后综合征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3-15 09:36:12 | www.chinesejk.com

  导读:一年一度的高考昨天下午圆满结束。紧张,煎熬,焦急,期盼……也许可以用百感交集来形容考生和家长们在这两天以来的心情。

  

高考结束 谨防考后综合征

  紧张的高考结束后,如释重负、身心疲惫的考生也从紧张期过渡到松弛期,放松成为他们在“后高考时期”的最大需求。教育专家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考生切勿骤然从“紧绷状态”转向“松弛状态”,而是要学会科学放松,实现良性循环,避免“考后综合征”出现。

  一提到考试引发的焦虑,很多家长认为这往往发生在高考之前或高考之中。事实上,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同样是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高考结束后,一些考生,离开了紧张的学习生活,离开了朝夕相处的同学、老师,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有的学生考试后彻夜狂欢,聚会喝酒、通宵玩乐;也有的因担心高考成绩而紧张烦躁、易怒失眠、坐立不安;或闭门不出,情绪低落、自我封闭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考后综合症”。

  专家介绍说,从高考结束到发布录取通知书的一段时间,正是“考后综合征”的高发期。因此面对出现的“考后综合征”,该如何应对呢?

  考后疏导

  现在,人们关注比较多的都是考前的心理辅导,这种高度关注和随之而来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期待,在高考后就变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旦没有考出好成绩,自责和愧疚心理会让许多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不同程度地精神崩溃!而与此相对应的考后心理辅导在急需的情况下缺失了。

  心理专家认为,孩子考后出现这种现象通常是一种短暂的心理失衡,也是考后正常的情绪反应,要及时和孩子谈谈心,多和孩子聊一些高考外的话题,给孩子营造一些轻松的氛围会好一些。等过了这个高考关注期,孩子的心理状态会渐渐恢复平衡。

  自我调节

  很多人把高考当成一种投资,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地位。需要家长和同学们都要认清的是:高考提供的是获得更好的知识和训练的机会,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文凭也不意味着一切。有些人落榜,压力可能源于周围的环境,考生特别在意别人怎么评价自己,落榜会觉得特别没面子,对不起父母。面对这样的情形,心理会受到影响,但还是要调整心态,人生的道路是广阔的,要明白自己做什么、怎么做,高考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一个手段、一条渠道。

  面对现实问题,同学们自己也需要学习一些必要的自我心理调适技巧。例如:离开令人不快情境的转移思路法;走入大自然,改变自己阴郁心情的亲近动物和植物法;为失败寻找“借口”的理喻反向法;树立自信的自我暗示法;宣泄心情的谈心法、记日记法等。

  

高考结束 谨防考后综合征

  当然,我们更推崇用沟通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疏导自己的情绪,探讨自己的未来。这样,在真诚宣泄自己的同时也容易获得别人的理解和指导。如果不沟通,彼此处于相互猜测甚至对立的情境,彼此既是伤害,也无助于事情的进展。

  考后综合征应激性障碍一般会出现在那些估分成绩不理想或对自己期望过高的考生身上,尤其是复读生或家庭比较困难的考生更为严重。对于“考后综合征”,应及时进行调节。首先家长不要给孩子增加压力,要鼓励他们面对现实,以良好的心态接受考试的结果,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就认为自己的一生都没有希望了。同时考生要学会自我调节,可以通过写日记,找同学、老师、朋友谈心,做一些自己喜欢的运动宣泄心理压力。适当的上网、听音乐、郊游等,也是很好的放松办法。如果考生经过自我调节后不能明显奏效,就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贴心建议

  一、生活保持规律。

  特别是考试分数公布前一周,是“考后综合征”发作的高峰时期。对于考生,考试结束后不要让自己闲着,可以选择约朋友旅游、运动等外出活动,也可以选择在家看书、听音乐、上网等调整生活,无论是选择哪种方式,都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就是每天都要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和饮食,不能通宵达旦,也不能暴饮暴食,要有规律地生活。

  二、畅想大学生活。

  在考后考生可以多畅想一下自己的大学生活,利用假期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做些准备工作。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些大学里学习和生活情况的资料,再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假期里进行一些“补课”。进入大学后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生可以利用暑期多做些锻炼,学会从书本上走下来,走进生活多磨砺自己。

  三、和家长多沟通。

  对于家长来说,考生在考后适当放松是可以的,但家长不能纵容他们放纵生活,考前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能突然间转变后的不闻不问,适当的健康提示家长还是要做的。对于那些考后紧张成绩、自我封闭的考生家长应当给予的关心,要注重跟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如果考生经过自我调节后不能明显奏效,就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进行心理疏导治疗。

(编辑:凡紫蕾)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