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女士,52岁。2011年7月13日初诊。

主诉:口眼干燥、双手指发白疼痛I1年余。

现病史:患者1999年发病,开始左面部麻木,舌尖麻木,继之出现口干、眼干、泪少,双手指冬天发自、时有疼痛,自汗(盗汗,易感冒,右胁不适,纳少,大便干结。已停经两年。患病多年,四处求医,无明显改善。

诊查:右腮腺肿大,伸舌右偏,舌暗、苔薄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燥痹,证属阴血不足、气虚络瘀。可费中

 

西医诊断:干燥综合征,面神经麻痹,舌下麻痹。

治法:益气养阴,润肺和肝,活血通络。

处方祛燥生津汤加减:生黄芪,当归,炒桑枝,白芍、赤芍,黄精,扁豆,生山药,石斛,麦冬,制何首乌,柏子仁,绿萼梅,玫瑰花,火麻仁,生甘草。3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2011年8月09日。病情如前,右腮肿大,右侧耳鸣,颜面浮肿,手指发胀伴颤抖,乏力,舌暗、苔薄腻微黄,脉沉弦。辨证为脾虚湿阻、痰热互结、肝风内动。治以健脾化湿、清胆化痰、平肝息风。

 

处方祛燥生津汤加减:

太子参,竹茹,清半夏,茯苓,胆南星,蝉衣,丹参,黄精,天麻,白芍,绿萼梅,玫瑰花,甘草。3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三诊:2001年9月05日。肿胀感好转,全身乏力,少气懒言,左面部麻木,舌尖麻木,口干不欲饮,眼干,右耳鸣,大便偏干,手指颤抖,舌暗、苔薄白干,脉细弱。辨证为气阴亏虚、瘀血阻滞、肝风内动。

 

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佐以平肝熄风。

处方祛燥生津汤加减,太子参,黄精麦冬,石斛,玄参,当归,炒桑枝,白芍,赤芍,旱连草,首乌花,山药,女贞子,灸甘草,30剂。

 

四诊:2011年10月7日。药后各症状明显好转,稍乏力,口微干,二便正常,睡眠质量改善。舌偏暗、苔薄白稍腻,脉细弱。辨证为脾肾不足、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治以益气养阴、滋补脾肾、祛风通络。

微信:1 3  4  3  6  6  8  9  2  3

处方祛燥生津汤加减:

生黄芪,当归,炒桑枝,白芍、赤芍,首乌花,生山药,石斛,麦冬,桑寄生,防风、防已,女贞子.怀牛膝.绿萼梅,炙甘草,30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以巩固疗效。后每半年至一年巩固一次,以避免复发。随访至今未见复发迹象。

 

祛燥生津汤是通过全面的了解分析病情,从整体调理以活血化瘀,益气布津,温阳益阴,清热润燥,宣肺布津、滋补肝肾为原则,从而达到润燥生津的达到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