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找准病因,痉挛性斜颈没有想象中可怕!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详情咨询微信:yyt2377

  生活中也许你听说过斜颈,但是你听说过痉挛性斜颈吗?你知道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相信很多人都对此一头雾水,但我们却不得不引起高度重视。近年来,痉挛性斜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高发的疾病。

  

 

  痉挛性斜颈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少数患者可能有家族史,也可以继发于脑炎、多发性硬化、一氧化碳中毒后。发病开始时症状轻微,缓慢发展,逐渐加重至不能控制,在紧张、情绪激动以及疲劳时症状加重,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部分成人肌张力障碍局限型发作是由遗传决定的。在一些家系中,颈肌张力障碍见于约10%的一级和二级亲属,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证据,伴外显率降低。

  2、外伤。相关文献报道9%-16%的病人既往有头部或颈部外伤史,通常发生在发病之前的数周至数月。

  

 

  3、前庭功能异常。痉挛性斜颈病人的前庭-眼反射反应性增高或不对称,在用肉毒素治疗后不能纠正。另外许多患者没有前庭反射异常,而有较长时间痉挛性斜颈,这也许和前庭异常继发于痉挛性斜颈引起长期头部姿势异常。

  4、其他因素。短时或长时间的颈部震动刺激发现,患者头位改变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周围本体感觉刺激发生改变,使中枢性控制头颈代偿扭转调解功能受累,传入神经冲动的中枢整合功能发生障碍。

  

 

  痉挛性斜颈一般是怎么引起的?

  痉挛性斜颈是什么?多数痉挛性斜颈病人的肌肉收缩频率大于10次/s,表现为头强直在一个方向,称为痉挛性;少数病人肌肉收缩频率少于10次/s,表现为头向一个方向抽动,称为阵挛性。那么痉挛性斜颈一般是怎么引起的呢?

  

 

  1、迷路性斜颈:由一侧半规管受到慢性刺激而引起,强直性斜颈的原因是为了减轻眩晕,如不保持此姿势则眩晕。

  2、先天性胸锁乳突肌挛缩常在右侧,产前已形成。此畸形肌肉可在产程中撕裂,但所形成的血肿与斜颈无关,有脸部不对称。

  

 

  3、先天性骨性斜颈:骨骼发育畸形,如寰椎与枕骨融合,寰椎与枢椎融合或颈椎楔形畸形,临床上多无症状,可有阵痛和颈僵直,常有外伤诱发。

  4、药物引起:西沙必利、甲氧氯普胺、氟桂利嗪、抗精神病药、药酒、硫必利均有引起痉挛性斜颈的报道。表现及诊断同扭转痉挛。

  5、肝豆状核变性:一些患者可在病情早期或病情中出现颈部肌张力障碍,及痉挛性斜颈。

  

 

  中药祛痉归元汤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原理是?

  中医学认为痉挛性斜颈的病机在于窍闭神妄, 痰浊、湿热等病邪阻滞经络, 上蒙清窍, 或督脉失养、阴虚筋燥,导致神机妄动, 经筋结聚无常, 拘挛弛纵混乱, 而发此病。

  (1) 痰浊内阻: 素体脾虚或思虑过度, 导致痰湿内蕴, 升降失司, 浊阻窍络, 痰迷心窍, 神明被扰, 神机妄动而发此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 皆属于湿。

  

 

  (2) 气机内郁: 五志过极, 忧思气结, 气机郁滞,郁而生热, 热阻清窍, 扰动神明, 窍闭神妄, 致筋脉挛急而成此病。

  (3) 肝肾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 操劳过度, 伤及肝肾, 导致肝肾亏

  (4) 督脉失摄: 颈部过劳, 损伤督脉, 督脉为诸阳之会, 入属于脑, 上巅, 督脉受损, 统摄失司, 神明扰动, 神气妄乱而发本病。

  

 

  痉挛性斜颈的治疗

  

 

  闫凤山:甘肃天水人,今年73岁了,治疗神经方面疾病五十年左右,擅长治疗痉挛性斜颈方面疾病。

  祛痉归元汤疗法是北京医养堂闫凤山医生治疗了上千例患者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案;纯中药口服,“一人一方”,每个人的病情情况不同,开的方子也是不一样。

  

 

  祛痉归元汤疗法的调理过程:

  第一阶段:治标阶段。纯中药口服更利于药物的吸收,发挥药效增强疗效可以疏通颈部肌肉、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目的;

  第二阶段:标本兼治阶段。祛痉归元汤以祛风散寒,温阳通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等作用能让颈部肌肉恢复常态,从根本上调理痉挛性斜颈上的病症;

  

 

  第三阶段:患者症状有所好转,属于是病情稳定阶段。祛痉归元汤改善颈部痉挛、头颤、肩膀疼痛、脖子歪斜等症状,增强体内供血供氧的能力,营养神经细胞增强机体组织免疫力。改善临床症状,有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第四阶段,是巩固阶段。 “祛痉归元汤疗法”从人身体的整体平衡出发,全面促进人体的正气恢复,达到巩固的效果,使患者达到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从而摆脱痉挛性斜颈带来的困扰。

  

 

  详情咨询可以添加微信: yyt2377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