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如何给新生宝宝补水?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6-29 09:50:38 | www.chinesejk.com

  一些年轻父母认为乳儿吃母乳时不仅吃进了各种营养素,而且吃进了相当多的水分,所以不必再额外给他喂水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水是人体必需的物质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乳儿新陈代谢旺盛,生长发育较快,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水分100~150毫升,对水的需要量是成年人的 3~5倍,因此仅靠吃奶是不能满足身体对水的需求的,必须额外补充一些水分;这样不仅满足了身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同时也清洁了口腔。

  另外,乳婴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体温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当室温较高时,孩子体温可随之上升,且体温每升高1℃,体内水分就会蒸发掉10%。加之奶液中含蛋白质丰富,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造成体内细胞脱水,给身体带来不良的影响。

  怎样给孩子补水呢?一般来说,每天应给婴儿喂水3~4次,每次喂水参考量为:新生儿第1周30毫升,第2周45毫升,1个月时50~60毫升,3个月时60~75毫升,4个月时75~90毫升,6个月时90~100毫升,8个月时 100~120毫升。

  因孩子吃奶的量不同,喂水量也不能绝对化,应根据孩子的状态来判断是否需要喂水:如果孩子排尿次数及尿量减少,有烦躁不安、睡眠不好、哭闹等表现,可喂一点白开水,如孩子立即安静下来,就说明是缺水了。

  但也不要给婴儿喂过量的水,因为婴儿的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全,水摄入过多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低,出现一系列水中毒的症状,如行为异常、嗜睡、凝视、神志混乱、肌肉软弱,甚至昏迷。

  给宝宝补水的5要诀

  一诀 新生儿不需额外给水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除了睡,喝也是他重要的需求。不论喝母乳或配方奶,其中80%都是水分,如果宝宝按时间喝奶,在营养和水分的供应上应是足够,理论上3个月以前的宝宝是可以不需要再给他额外喝水的。

  另外,由于新生儿的吞咽功能尚未健全,单纯的白开水对他来说太稀,容易呛到,所以也不适合单独补充,通常给新生儿单独喝水的目的是——清洁口腔。

  二诀 葡萄、蜂蜜等糖水不宜

  以前有人认为,两次喂奶中间,可以葡萄糖水来增加宝宝的营养,还有糖水可以去胎火等说法。其实西医并没有所谓的胎火之说,喝糖水是万万使不得的做法,因为这样宝宝不但没有补充到营养,害处还很多。

  1、甜味容易满足食欲,反而使宝宝正餐的奶水不愿意吃,甚至提早进入厌奶期,而且葡萄糖水的营养成分还不及正常的奶水。

  2、糖分过高会导致胀气,宝宝一旦胀气,不但不喝奶,还容易哭闹不止。

  3、糖水在口腔内若停留过久,容易与细菌发酵产生酸化唾液,让宝宝的脆弱乳齿遭到破坏(龋齿)。

  另外,也有人会给宝宝喝蜂蜜水,但要注意在蜂蜜来源无法确认的情况下,最好别给宝宝喝,万一有肉毒杆菌则后果不堪设想。

  三诀 检视奶粉冲泡方法

  有些新生婴儿会有三五天才解便的现象,王昆伊主任医师说:“新生儿的肠胃消化

  和解便等功能均未发育健全,需要时间调适。若是喝配方奶的宝宝,更是需要观察,并不一定是水分不足所致,因此不一定要给他多喝水,严重者还是请医师做诊断。”

  若是喝冲泡的牛奶,要依照所购买的奶粉说明冲泡。除了先放水再放奶粉外,奶粉和水的比例也要正确,市售奶粉所谓的“一匙”是指“平匙”,这是许多妈妈容易忽略的。

  四诀 3个月后开始单独补水

  新生儿的活动力不多,水分消耗少,可以不喝水。但是,宝宝长到3个月大以后,活力、新陈代谢都增加,则可以开始另外给他喝水。

  至于喝水的最佳时机,建议在宝宝喝完奶后的两餐中间。如果是已经长牙的孩子,还可以在喝水时清洁口腔中的奶渣。

  若是夏天,虽然宝宝也都待在冷气房里,但一样容易流汗、流失水分,更应该多补充水分。

  五诀 电解水不要随便喝

  因为抵抗力较弱,感冒发烧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有些妈妈会在宝宝发烧时,冲泡电解水粉末包给宝宝喝,说是补充体内流失的水分。如果只是单纯的发烧应该不需要补充电解质,只有当宝宝有腹泻、呕吐、严重脱水时才需要(例如肠胃炎合并脱水等)。

  对于1岁以下的幼童,若有不正常体温升高(尤其高达38.5℃以上),建议:

  1、不要自行使用一些退烧药物退烧,这样会干扰之后的病情诊断,紧急送医才是上策。

  2、一般退烧流汗所流失的水分,仅需要多给宝宝喝开水即可,在不需要的情况下,给宝宝补充过多的电解质反而会造成肾脏负担。

(编辑:凡紫蕾)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20210131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