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读懂的宝宝小动作
宝宝一天天长大,动作和表情也一天天丰富起来。你知道吗?宝宝的一些小动作其实含有特殊意义,其中代表着宝宝的某种身体状况或特定情绪。
1动作 挠耳朵——出疹子了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时常会用胖乎乎的小手,在耳洞边不停地挠,并且露出一副满足的神情。
解读:宝宝的耳朵后面很容易出现疹子,或是耳道里耳垢也会时不时地让宝宝的耳朵痒痒,挠挠后,会使他感觉舒服。
提示:妈妈不必太介意,平时清洗宝宝耳朵时,注意用湿毛巾把宝宝的耳廓、耳后轻轻擦干净。如果宝宝耳垢较多,最好不要自行处理,交给医生处理会比较安全。
2动作 拽头发——不高兴
有的宝宝喜欢拽自己的头发,弄得头发越来越少。还有的宝宝不仅拽,还不停地抓头发。
解读:这是宝宝在告诉你:“我不高兴,很郁闷。”正在婴儿期的宝宝,出现这种动作很正常,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发泄不良情绪;而如果这种习惯发生在“幼儿期”,就不太正常了,它表示宝宝正在承受着精神压力,甚至会演变成“拔发症”的怪癖。
提示:对小宝宝来说,这种习惯是阶段性的行为,随着宝宝渐渐长大会消失,妈妈不必担心,注意为他修剪指甲,以免划伤皮肤。此外,可以寻找宝宝不高兴的原因,尽量满足他的需求;对于大一点的宝宝,关键在于找到他的压力所在,帮助宝宝放松。
3动作 猛咬牙——在长牙
宝宝如果把小拳头攥得紧紧的,一边还咬着牙,还会狠狠地发出“嗯嗯”的声音,好像要和谁火拼的架势。
解读:这个动作通常发生在宝宝长牙的时候,可以缓解他出牙时不舒服的感觉。
提示:对于宝宝自我缓解不适的做法,妈妈不必加以干涉,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些牙胶,让他咬咬,但不要把手伸到他嘴里,这样做既不卫生,而且很容易被宝宝刚萌发的可爱牙齿咬到。
撞脑袋——有压力 解读:宝宝出现这种动作,可能想通过撞头来传达某种信号与意愿,譬如他无法做到他想要做到的事情,或是得不到想要的东西等等,有些宝宝只是想要听听碰撞时发出的“咣咣”声或体会疼痛的感觉。 大一点的孩子也会为了缓解压力,而采取这种行为。 提示:其实,轻微的磕碰并不会引起脑部的损伤,而且宝宝也会保护自己,他很聪明,自己会控制碰撞的力度。父母在理解孩子的同时,应可以做些防护措施,如在他习惯撞头的地方垫上一个软垫,或是在孩子开始撞头前,用玩具吸引他。 5动作 摸生殖器——不舒服 解读:通常宝宝感到不舒服时都会这样做,比如屁屁上长了湿疹、包皮里有污垢等,都会感到痒痒的。还有的孩子因为小鸡鸡伸手就能摸到,所以当他想要抓摸物品时,往往会先摸小鸡鸡,时间长了兴趣不断加深,就会成为无意识的习惯。 提示:妈妈首先要检查宝宝生殖器是否卫生,有没有异样。如果宝宝一切正常,但又有这个习惯,说明他很无聊,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多和他玩耍,他就会把这个习惯慢慢淡忘。
(编辑:蔡旭旭)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宝宝经常会伸手触摸自己的裆部,或是在换尿布时玩弄自己的性器官,这会不会形成不良的习惯?
- 上一篇:专家称:婴儿睡前喝奶易致呼吸道感染
- 下一篇:新妈妈如何预防婴儿吞气症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频道精彩推荐
- 保健
- 健身
- 减肥
- 美容
- 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