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包茎过长的危害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2-14 09:08:33 | www.chinesejk.com

  包皮过长是指男子成年后,阴茎在松弛状态下,包皮覆盖了整个龟头和尿道口,使龟头不能完全外露。有些人认为包茎和包皮过长是一回事,这是不对的。如果包皮不仅覆盖整个龟头,且包皮口狭小,包皮不能上翻,龟头任何时候都不能外露,这种状态医学称为包茎。

  全球医院网专家提示:判断是包茎还是包皮过长,可以通过自我检查进行确定,方法是:在阴茎部涂搽肥皂,使包皮内外润滑,左手固定阴茎,右手将包皮向后推并翻转,若能顺利将包皮上翻,为包皮过长;若包皮口太小不能上翻,即为包茎。包茎多数为先天性,有一部分是在包皮过长的基础上反复感染,造成粘连不能翻起所致。

  有人认为包茎、包皮过长并不妨碍性生活及生育,因此不是一种生殖器的疾病。其实,这种看法不是科学的。因为,不论是包茎还是包皮过长,对人体都有一定害处。

  男性包茎的害处

  1、包茎往往造成不射精: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龟头受到了皮肤的过分保护,龟头丰富的神经传导性刺激、激发性兴奋的功能消失,在性生活中达不到激发射精所需的刺激强度,就容易出现不射精了。

  2、使阴茎发炎,损害肾脏功能:包皮内有丰富的皮脂腺,能分泌大量的皮脂。包茎或包皮过长时,使包皮内皮脂腺的分泌物不能排出,皮脂和尿中的沉淀物合成乳酪状奇臭的“包皮垢”。包皮垢适宜细菌生长,故可引起阴茎头及包皮发炎。病菌通过尿道还可以造成尿路感染。发生在尿道口的炎症,愈合后可引起尿道口狭小,造成排尿困难。长期排尿困难,肾脏的功能就会受到损害。

  3、引发癌症的潜在危险:研究表明男性的包皮垢(残余尿液结晶)是导致男性阴茎癌、女性子宫颈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85%-95%的阴茎癌患者,都有包茎或包皮过长。包茎和包皮过长,不仅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和妻子同房,还会把包皮垢带入阴道,刺激子宫,诱发子宫颈癌。

  4、影响龟头的正常发育:在一些包茎的患者,如果出现反复的尿道口感染,就容易造成包皮和龟头粘膜的粘连,影响龟头的正常发育,严重的会出现龟头畸形。

  5、小儿包茎、儿童包茎会妨碍排尿。

  小儿包茎的害处

  2岁以内的婴幼儿包茎现象不算病,有的小儿虽然包皮覆盖着阴茎头,但轻轻上翻可以露出尿道口及龟头。此种情况叫包皮过长。有包茎的小儿尿不易排净,大量尿垢堆积在包皮内,刺激包皮发炎,产生粘连,就更加重尿道口狭窄,小便时龟头前鼓起一水泡,尿不成线,只能滴尿。因此,病儿经常憋的哭闹不止,非常痛苦。长期排尿困难还可造成肾脏和膀胱的逆行感染,包皮尿垢刺激常有尿道口发炎,长期刺激还可导致阴茎癌,所以发现孩子有包茎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对包皮过长的孩子,应经常翻开包皮洗冲,包皮内要保持清洁卫生,这样可以减少和避免包茎的发炎。

  随着肥胖儿童增多,小儿包茎、儿童包茎、小孩包茎的人正在增加。原来皮下脂肪增厚,从外面看“小雀子“(儿童的阴茎)变小,实际上陷入腹中,于是多余的包皮覆盖龟头,变成了包茎,应引起家长的注意。除此以外,产生包茎尚有几种原因。一个是缺乏做母亲的思想准备,不知男婴在换尿布之际必须将“小雀子“擦干净;其二是因母亲的过分保护,而孩子自己又没养成清洁的习惯;第三,手淫的方法拙劣,如使用器具或贴着墙蹭等;第四,缺乏必要的性知识。

  儿童期的包皮过长是正常的,幼儿包茎或儿童有包皮过长,如无并发症,不需包皮环切术。因为3岁以下幼儿包茎随年龄的增长可能自行消失;如确需手术,在学龄前4-5岁做最佳。特别提醒:在做之前必须经医生诊断后确属包茎方可考虑手术,因为有部分小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正常的。

  全球医院网专家提醒您:对于包茎,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进行包皮环切术,而且应在早期做手术。 包茎及包皮过长的男子应当及早到医院作包皮环切术。包皮切除越早,阴茎癌的发生率也越低。因此包皮过长施行包皮“整容”是生殖健康所必须的。当包皮包茎患者出现了包皮、包头白斑,久治不愈的龟头溃疡、龟头肿物等,应尽早就医。

(编辑:南亚)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