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药酒制作方法:气血双亏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1-25 10:30:57 | www.chinesejk.com

  气血双亏,指的是气虚症与血症在同一人身上表现。既有气虚症的表现,如迷,短气懒言,食欲不振,也有血虚证的面色萎黄,心悸怔忡,目眩耳鸣,爪甲枯萎等状。此类多因久病不愈或失血过多造成。可见于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各种盆血,以及妇女产后血虚等。本组药酒既具补气之功,又有补血之效,故可用于治疗气血双亏患者。

  养生酒

  (《惠直堂经验方》)

  [ 配 方 ]? 当归身、菊花各30克,桂圆肉240克,枸杞子120克,白酒浆3500克,滴烧酒1500克。

  [ 制 法 ]? 将上药盛绢袋内,悬于坛中,加入酒封固,窖藏1个月以上,便可饮用。

  [ 功 效 ]? 补益强身,养生防病。适用于血虚精亏,面色不华,头晕目眩,视物昏花,睡眠不安,心悸,健忘等症。常饮能改善老年人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延缓衰老。

  [ 服 法 ]? 每日1~2次,每次饮服1~2小盅。

  [ 注 意 ]? (注:白酒浆系指初酿,其色未变之酒,滴烧酒系蒸馏酒,白酒亦可。)

  扶衰五味酒

  (《经验方》)

  [ 配 方 ]? 五味子、柏子仁、丹参各20克,龙眼肉、党参各30克,白酒1500克。

  [ 制 法 ]? 将上药加工粗碎,装入细纱布袋里,扎紧口,放入坛内,注入白酒,国盖密封,置阴凉处,每日振摇1~2次,14天后开封,去掉药袋,澄清即可饮用。

  [ 功 效 ]? 补气血,滋肺肾,养心官神。适用于脾肺肾皆虚所致体弱无力,懒言气短,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怔忡健忘,心悸不安,烦躁失眼等症。

  [ 服 法 ]?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饮服10~20毫升。

  五味当归酒

  (经验方)

  [ 配 方 ]? 当归60克,黄芪、白芍各30克,白术20克,冰糖50克,白酒1500克。

  [ 制 法 ]? 除冰糖外,其余各药加工碎,装入细纱布袋里,扎紧口。再将冰糖置锅中,加水适量,用文火加热溶化,至鱼眼沸后真热用纱布过滤一遍,备用。然后将白酒倒入坛内,放入药袋,加盖密封,置阴凉处。隔日摇动数下,经21天后开封。去掉药袋,把冰糖,溶液加入药酒中搅匀即可。

  [ 功 效 ]? 补血养气,壮精神,增食欲,强壮身体。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气虚下陷,血虚赢弱,眩晕头痛,痈疽不溃或溃不久不敛等症。

  [ 服 法 ]? 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腹饮10~25毫升。

  补血顺气药酒

  (《医便》)

  [ 配 方 ]? 天门冬、麦门冬各30克,怀生地黄、怀熟地典各62克,人参、枸杞子各15克,砂仁5克,木香3.8克,沉香2.3克,白酒3750克。

  [ 制 法 ]? 将上药制为粗末,用绢袋盛之,入瓷坛内,加酒浸泡3天后,用文火再隔水煮半小时,以酒色转黑色为宜,继续浸1~2天即可饮用。

  [ 功 效 ]? 气血双补。适用于气血不足,乏力短气,面色无华,须发早白,精神不振,脾胃不和,脘满食少等症。

  [ 服 法 ]? 适量饮用。

  [ 注 意 ]? 忌食萝卜、葱、蒜。

  加味八珍酒

  (《万病回春》)

  [ 配 方 ]? 当白术各25克,五加皮60克,白芍20克,茯苓15克,甘草12我,人参、川芎各10克,胡桃肉、肥红枣、生地各30克,糯米酒5000克。

  [ 制 法 ]? 将上药加工碎,共装入绢袋内,扎紧口,再将米酒倒入坛内,放入药袋,然后置文火上煮沸,约90分钟后取下,待温后加盖泥固。最后把药坛埋入较潮温的净土中,经5昼夜后取出,置阴凉干燥处,经7天后开封,取去药袋即成。

  [ 功 效 ]? 养气血益五脏,调脾胃,强精神,悦容颜。适用于气血不足的面黄肌瘦,劳累倦怠,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精神不振,筋骨软弱无力,两腿酸困及妇女月经不调,胎产崩漏等症。

  [ 服 法 ]? 每日3次,每次温饮10~15毫升。

(编辑:另类一族)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