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10-18 00:02:55 | www.chinesejk.com

  「概述」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是根据“体表——内脏相关”的理论,用手指按压体表穴位(多以腹部穴位为主,也可针对不同疾病选用背部、四肢及头面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中医学认为,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内脏与体表密切相关。例如背部的背俞穴、胸腹部的募穴,就是脏腑的经气输注和聚集之处。内脏病变,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胸、背体表;而胸、背体表一些部位的按压刺激,也能通过经络传导到内脏及有关部位而产生治疗效应。根据这一原理,以手法推拿胸、背部的相应点(压痛点),即可通过经络而发挥其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并且还能治疗局部疾患及与脏腑有关的其他疾病。

  「基本内容」

  本疗法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讲究,简要介绍如下:

  1.锁骨上部穴位

  (1)锁上1:位于胸锁关节处,锁骨内端的上缘。将手指按入胸骨上窝,压向锁骨端。主治心悸、偏头痛、眩晕、耳部疾患、恶心呕吐。

  (2)锁上2:锁骨上缘中点向内一横指,在锁骨的内侧面。将手指深入锁骨上窝,抵在锁骨内面。滑动手指时有细条索状物滚动,并有颞侧胀痛感,主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心悸、膈肌痉挛、眩晕;手指从锁骨上窝压向后下方再向内挤压,有麻胀感传至肩胛及上肢尺侧(小指侧),主治肩肿及上肢痛、落枕。

  (3)锁上3:锁骨上缘与腋前线交点向内旁开一横指,垂直按压。主治牙痛(上齿)、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2.肩臂部穴位

  (1)肩臂1:锁骨下窝处,在锁骨中线外一横指,皮下可触到一粗大的斜形肌束。在斜形肌束的上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到上肢桡侧(大拇指侧);在斜形肌束的下缘垂直压,有麻胀感传至上肢尺侧(小拇指侧);或压向锁骨转弯处,感应到肩前。主治上肢麻木、疼痛、震颤、肩痛、落枕。

  (2)肩臂2:锁骨下方,锁骨中点内一指半处,向第l肋骨压。主治肩臂痛(臂后区,尺侧)。

  (3)肩臂3:锁骨与第l肋骨间,在胸骨旁线上,垂直按压。主治臂痛(臂后区)、肩胛骨内侧缘痛。

  (4)肩臂4:第2肋下缘,锁骨中线稍外方,抵紧肋骨下缘向外上方按压。主治肩臂痛(臂前区)。

  (5)肩臂5:第3胸肋关节的上面。主治肩臂病(尺侧)。

  3,胸部穴位

  (1)胸1: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内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2)胸2:第4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侧一横指处。抵压肋骨下缘。

  胸1、胸2主治胁肋及上胸部疼痛、肋间神经痛、心悸、胸闷等症。

  (3)胸3:第6胸肋关节外一横指处,于肋软骨上垂直压。主治下胸部痛、肋间神经痛。

  (4)胸4:肋弓与胸骨旁线的交点,垂直压。主治肋弓区和下胸部痛。

  (5)胸5:肋弓与锁骨中线的交点,垂直压。主治季肋区疼痛、肝区痛。

  (6)胸肋5穴:第1~5胸肋关节的下角各1穴,两侧共10穴。手指按入肋间隙,靠紧胸骨边缘,向内上方抵压。主治肋间神经痛、胸闷、喘息、支气管炎等病症。

  4.剑突部穴位

  (1)剑上:胸骨剑突与胸骨体结合处,向上推压。主治头晕、前额痛、上腹痛、心悸、恶心。

  (2)剑旁剑突与肋弓交界处,向肋弓边缘挤压。主治上腹痛、呕吐、心悸、膈肌痉挛。  (3)剑尖:剑突尖处,向上压剑突尖。主治前额痛,昏厥、胃痛、膈肌痉挛。

  5.侧胸部穴位

  (1)胃1:第5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2)胃2:第5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胃痛、恶心、呕吐、隔肌痉挛、心悸。

  (3)胃3:第6肋下缘与胸骨旁线交点。

  (4)胃4:第6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

  (5)胃5:第6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胃6:第6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胃痉挛、上腹痛,肝区痛、胸肋痛、腹胀、膈肌痉挛。

  6.侧腹部穴位

  (1)腹1:第7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2)腹2:第7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3)腹3:第8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4)腹4:第8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上腹及脐周痛、肝胆疾患、腹胀。膈肌痉挛。

  (5)腹5:第9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6)腹6:第9肋下缘与腋中线交 点。

  (7)腹7:第10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3穴主治腹痛(以中、下腹痛为主)、腹胀、肠麻痹。歼胆疾患、痛经。

  7.腋肋部穴位

  (1)腋肋1:第3肋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主治胸上、腋窝部痛、肩臂痛(臂前区、桡测)、乳腺炎。

  (2)腋肋2,第4肋下缘与腋前线交点。

  (3)腋肋3:第4肋下缘与腋中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腋窝及腋下部疼痛、乳腺炎。

  (4)腋肋4:第5肋下缘与腋中线点。主治腋部痛、肩臂痛(尺侧)。

  8.背胛部穴位

  (1)背胛1:第5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2)背胛2:第6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肩胛内及背部痛。

  (3)背胛3:第7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背胛4:第8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以上2穴主治背中、下部疼痛及软组织损伤。

  (5)岗上1:肩胛岗内端上脚尽处。主治落枕、偏头痛、颈项及枕部痛。

  (6)岗上2:肩胛岗上缘中点。主治落枕、肩胛岗上痛。

  (7)岗上3:肩胛岗上缘与腋后线延线的交点内旁开一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

  (8)岗上4:岗上1向上二横指处。主治牙痛(下齿)、偏头痛。

  (9)背腹穴:肩胛岗中点下两横指处。或将病人的手掌按在枕部,同侧肩胛区的凹陷处即是本穴。主治胆道蛔虫症引起的疼痛、腹痛、肩背痛、上肢痛。落枕、腰痛。

  (10)肩胛穴:背腹穴外下一横指处。主治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酸痛。

  9.腰部穴位

  (1)腰腹1:第9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2)腰腹2:第10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3)腰腹3:第11肋下缘与腋后线交点。

  (4)腰腹4:第11肋下缘与肩胛内线交点。

  以上4穴主治腰部软组织损伤、腰骶区疼痛、腹痛、腹胀、痛经。

  (5)腰肢穴:从第12肋端向脊柱引一水平线,此线与竖脊肌外缘的交点,手指深入竖脊肌外缘,向脊柱方向挤压,酸胀感传至骶部;或垂直按压,麻胀感传至下肢外侧。主治腰和骶部扭伤、下肢麻木疼 痛、腹痛。

  「操作方法」

  1. 滑动指压法:用较强的压力抵紧胸穴,以穴位处的结节状或条索状物为中心,顺着肋骨下缘或骨的表面来回滑动手指,使病人有较强的触痛感。此法适用于重症、急症及对穴位按压不太敏感者。此外,治疗软组织疾患时,在局部反应压痛点上用大幅度的较强滑动,其滑动方向与患处的肌肉走向呈十字交叉,称之为“大幅度滑动指压法”。手指深入反应压痛点内,着力于深部,反复滑动,称之为“深部滑动指压法”。

  2.持续指压法:以中等强度的压力持续抵压胸穴,不滑动手指。此法主要适用于轻症、小儿、体弱者或对穴位过度敏感者。

  3.其他:为使穴位保持较强的反应,用手指抵紧穴位可做持续震颤动作。对于腰肢穴及位于肌肉丰厚处的经穴,必要时可利用短捧(一端圆钝,缠裹纱布)压迫代替指压。

  「适应证」

  脏腑经穴推拿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痛症,如急性头痛、胸痛、腹痛,以及颈、肩、臂、腰、骶部的软组织损伤等。此外,对膈肌痉挛、心悸、昏厥、胸闷、喘息、胃神经官能症等常见病症,也有一定疗效。

  1. 胃病(慢性胃炎、胃痉挛、胃胀气痛、胃溃疡等):主穴取6对胃穴(常取胃1、3、4)。备用穴酌取背腹、腰肢、剑上、剑旁或敏感的腹穴1~2个。胃神经官能症加锁上2、岗上1;恶心呕吐加锁上l、2.

  2. 腹痛(主要用于治疗功能性疾患引起的腹痛,对器质性病变只能作为辅助治疗):病在上的多取上部腹穴;病在下的多取下部腹穴;满腹痛的上、下部敏感穴兼取。指压顺序是先上后下,重按腰、背部的反应压痛点;或在病人的腹部轻轻按摩,使腹壁放松,然后抓起脐部及其周围的腹肌连续提几次。上腹部及脐周围痛,选穴范围多在腹1~4穴,常用腹1、3,配穴为背腹、剑上、剑旁、腰肢;下腹痛选穴范围多在腹3~7,常用腹3、6,配穴为腰肢、1~2个敏感的腰腹穴;腹胀痛的配穴为胸3、胃3、腰肢。

  3.胆道蛔虫病、胆石症、胆囊炎等引起的疼痛:背腹穴(双),配剑旁、胸3穴(右);或从腹1、3、6、7穴中选最敏感的一穴,配胸5穴(右)。

  4.肾结石症引起的疼痛:主穴为腰腹4、腰肢穴,配穴为背腹穴和反应压痛点。

  5.头痛:前额痛,主穴为剑上(或剑尖)穴,配穴为锁上1反应压痛点;枕部 及头顶痛,主穴为岗上1、锁上2,配穴为剑尖、反应压痛点;偏头痛,主穴为锁上2、岗上1(双),配穴为剑上、锁上3、反应压痛点。

  6.三叉神经痛:主穴为锁上1、2、3,岗上4穴,备用穴为胸肋5穴(上2穴)、剑上穴、反应压痛点。

  7.牙痛:—上颌牙痛,取锁上3,加胸肋5穴第2对穴;下颌牙痛,取岗上3、4,加胸肋5穴(第l对穴)。

  8.落枕:主穴为岗上1、锁上2穴,配穴为肩臂1、岗上2穴。

  斜方肌型以岗上1穴(此穴指压向脊柱方向作大幅度滑动)为主;胸锁乳突肌型以锁上2穴为主,并可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大幅度滑动指压。在指压的同时,要患者用力转动颈部,直到功能恢复正常为止,配以热敷则效果更好。

  9.背痛:背上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1、2及反应压痛点;背下部痛,取背腹、锁上2加背胛3、4及反应压痛点。

  10.胸痛:上胸部及胁肋痛,取胸1、2穴;下胸部痛取胸3、4、5穴;肋间神经痛,根据病变部位选用相应的胸穴。

  11.肩痛:取肩臂l、锁上2、背腹穴。肩前痛,配肩臂4穴;肩上、肩后部及三角肌处痛,配肩胛2、肩臂3及岗上3穴;肩胛内痛,配肩臂3、背肩1、2及肩胛骨内、外缘反应压痛点;腋窝部痛,配肩臂4、腋肋1~4穴。肩关节周围炎,先压主穴(每次选2穴),然后选压配穴,同时于局部反应压痛点上作深部滑动指压,并由助手协助患侧上肢作被动运动(前平举、上举,摸对侧肩、后背等),直至最大的活动限度。对体质较好的1、2期患者,亦可将主、配穴持续指压20~30分钟之后,一面重压患处痛点的健侧对称点,一面用力牵拉活动患肩(活动方向同前)。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