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综合训练法基本模式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8-10 16:43:44 | www.chinesejk.com

  综合训练法则是指在动作练习进程中适时集合各种负荷强度,以充分兼顾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发展,最终达到肌肉系统全面进步的方法及原则。具体地说,综合训练法就是要根据人体内不同类型肌纤维的训练适应,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不同试举重量、试举次数、训练间歇(即不同练习密度)等组合而成的训练单元、训练周期,以保证肌肉的完整发展。

  大量的科学实验已证实,在健美和力量训练中,40%左右极限强度的肌肉活动主要是慢肌纤维的活动;60%以上极限强度的肌肉活动主要由快肌纤维参与;40%-60%之间极限强度的肌肉活动,快肌、慢肌及中间型肌纤维均参与活动。由于不同强度的练习快肌、慢肌及中间型肌纤维的参与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在锻炼中采用不同负荷强度和负荷量的练习可分别发展不同类型的肌纤维。也就是说,不同运动(运动食品)负荷的组合运用,可使肌纤维对不同性质的训练产生"专门性"适应,从而使肌肉分别产生选择性肥大,实现共同的发展。从细胞的层面上看,肌肉细胞内的不同成分及能源系统对不同负荷水平的刺激各有适应,肌纤维内粗细不同的两种微丝蛋白质(蛋白质食品)一般对高阻力的负荷锻炼产生适应性增大,其线粒体等用氧系统则对低强度负荷锻炼产生适应性变化。可见要使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及肌肉细胞均获得增长,就必须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出负荷强度由小到大、试举次数由多到少、训练间隔由长到短、负荷总量时有变化的不同性质与形式的课程单元、训练周期及阶段计划。

  在健美训练中,综合训练法的运用是与其他法则交织在一起的。进入组数训练法阶段后,训练安排在动作试举组次上多是贯彻综合训练法的,譬如斜坡加重法、金字塔及锥形加重法等等。本文将综合法作为一个专门课例提出,主要是为了加强大家综合训练的意识,提升身体锻炼的全面性。我们知道,除上面列举的肌纤维对负荷强度的应激外,从肌体整体上看,30RM左右的重量刺激可增多肌肉毛细血管、提高耐力水平和缩减脂肪,10-15RM的重量负荷可加强耐力和心血管功能,6-12RM的重量主要是增大肌肉围度、壮大肌肉体积,5RM以上的重量对于绝对肌力及肌间协调性则是举足轻重的训练因素,等等。

  在课程计划中,综合训练法主要是通过各组练习动作的试举重量与试举次数编排规定来表现的。通常可运用渐增重(增重食品)量和渐减次数的形式进行训练。譬如,练肩背肌的颈后推举,可做如下编排:10-15RM/10-15、8-12RM/8-12、6-10RM/6-10、4-8RM/4-8等。其操作定义是,凡负荷强度不同,且对应的动作练习次数也不同、有综合训练目的、专门的组合训练,均可称综合训练。在实践中,负荷强度和动作次数也不一定非按固定程序与幅度进行增减,如练背阔肌之并握划船即可做如下编排:10-15RM/10-15、6-8RM/6-8、4-6RM/4-6、8-12RM/8-12或8-12RM/8-12、8-12RM/8-12、6-10RM/6-10、10-15RM/10-15等。在动作单元内,打乱次序的编排有时对肌肉的刺激也是一种微型的迷乱莫测训练法,前提是这种训练必须安全有效。综合训练法更多的形式是针对同一肌群不同的动作不同负荷强度的练习方式,如动作双组合、三组合,强度大、中、小不同安排的负荷类型等。

  说明:本课程所列训练负荷未必适用于任何人,试用该计划时可根据自身情况按课程中规定的动作、组次数量进行修订,使之成为适合自己的综合训练计划。练习中凡涉及单测的,皆须即时交替,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组或动作的练习。采用大负荷重量的动作组间间歇可稍长些,小强度练习的组间休息应短些。课程练习后,应再安排15分钟左右的有氧练习,并将其固定为训练课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综合训练法计划编排虽无严格的负荷强度次第上要求,但一般情况下还是应在课中贯彻循序渐进的增重规律,以免突兀的、幅度过大的强度变化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害,影响训练进程。在每个采用大负荷重量的动作正式练习前,应进行充分的专门准备活动。

  在平时训练周期中,我们可能经常有针对性地采用固定的负荷及强度模式,并将课程性质依强度水平划为增肌课程、减脂课程、提升耐力课程、增加绝对力量课程等等,较少顾及到兼顾全面发展的综合法训练课程的运用,这是一个缺憾。应将这一新的刺激因素加入训练周期的循环链,使其成为与增肌、减脂、耐力、绝对力量一样受到同等待遇的课程环节。

  在综合法练习过程中,顶峰收缩法则仍是其重要的技术细节;间或采用大强度负荷的练习也可贯彻快速法则及助力法则;锥形加重法、变换角度法、各类组合法本身就密切联系并互补于综合训练法;等等。也就是说,如同其名称一样,综合训练法在运用过程中是综合其他训练法则及训练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明了此点十分重要。

(编辑:阳光)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