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这轮流感很不一样,专家教您如何对抗

来源: | 发布时间: | www.chinesejk.com
  为什么这次流感如此难缠?人们应该如何应对这轮来袭的流感呢?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王玉光主任在北京科教频道《健康北京》栏目为您解答。
  今年流感特点:聚集发病、高热难退、疫苗作用不突出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王玉光主任医师指出:目前流感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聚集爆发。主要表现为家庭的聚集性、学校的聚集性和医院的聚集性,比如家庭里,孩子先得流感,然后老人也得,继而一家都得流感,这个比较多见。或者一个班里两三个学生一发烧,然后紧接着三四天里这个班的学生基本全部发起烧来,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是高热,今年流感的高热症状是比较严重的,而且是高热难退,这个与往年流感也不太一样。第三个特点就是流感疫苗对老人、孩子等重点人群的保护作用不突出,跟往年相比要差一些。
  今年主要流感病毒为乙型流感
  据王玉光主任分析,今年流感病毒的毒株以乙型流感病毒的Yamagata系为主。他介绍说,流感病毒可以分为甲型和乙型,往年流行的主要病毒株不是甲型H1N1,就是甲型H3N2,但通过目前的检测报告来看,今年发病率最高的病毒是乙型流感。
  此外,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徐保平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今年的流感很可能还合并有其它病毒感染,比如儿童常感染的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支原体感染也可能混杂其中,造成现在流感病程较长的态势。
  高危人群需警惕流感侵袭
  王玉光主任强调,今年流感对高危人群的损害或伤害比较大。所谓高危人群,就是儿童、老人、孕妇,还有其他疾病的人群。比如气管炎、肺气肿和哮喘等慢阻肺患者,如果感染流感,其病死率是普通人的100倍;再比如心衰、冠心病等心血管病患者,得流感后的病死率约是普通人群的80倍;如果一个人既有肺气肿,又有冠心病,其流感病死率大概是普通人的200倍;孕妇得流感后病情也非常重,而且可能会导致流产,以及胎儿的畸形。
  中医药治流感效果好
  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孟广松副主任医师说,治疗流感是中医的一个强项。比如王玉光主任治疗的一名6岁女童,最高体温超过39度5,烧了6天以上,家长让孩子服用了一些常见的退烧药和抗生素,效果不佳。王玉光主任为她辨证后,开出了由麻黄、薄荷、羌活、川芎、生石膏、黄芩等药物组成的处方,孩子第二天服用一副药后体温就退下来了,第三天体温就明显恢复正常了,三四天的时间病人就上学了。所以在治疗流感发热这类疾病时,中医药的疗效是显而易见的。
  王主任表示,从中医学角度看来,流感一般以“寒包火”或风热为主,这样的病人主要症状是高热,而且精神萎靡,汗很少,乏力,食欲不佳,按照中医理论分析,这就是外边有一点点寒邪,里边热象比较明显,使用上述药物可以散外寒、解表、清热,起到治疗流感的效果。
  如何选择中成药?先看药名
  孟广松副主任介绍说,其实中成药在制作过程中,把它的主要作用已经内嵌在名字里了,一般来说,凡是药名中带有瘟、疫、毒这三个字的中成药,大多都具有抗流感、清里热的作用。比如我们北京中医医院常用的连花清瘟。对流感做过很多临床实验和循证医学研究,是有确切疗效的。可见,一个药物是否值得信赖,要看其是否拥有循证医学证据。
  家里孩子已经患上流感该如何护理?
  1保证充分休息,多饮水,饮食应该清淡易于消化和富有营养;
  2按时服用连花清瘟等具有确切抗流感病毒效果的药物;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儿病情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严重呕吐等变化时应及时就医;
  4流感患儿应根据医生建议在家休息,暂时不要上学。体温恢复正常,其他流感样症状消失48小时后,方可复课。
  连花清瘟效果获权威专家认可
  连花清瘟中含有发散外邪的麻黄、薄荷,内清火毒的银花、连翘、板蓝根、贯众,尤其是生石膏、大黄,清肺泄热,让体内积蓄的火毒从大便排出,可以治疗发热、咳嗽、流鼻涕、嗓子疼等感冒、流感症状。连花清瘟配伍的西藏高原耐高寒、耐缺氧植物红景天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既能防止感冒、流感传染,还能使感冒愈后防复发。
  连花清瘟抗流感病毒正是通过以上的治疗特点实现的,它并不像西药抗病毒药物拮抗某种单一病毒,而是通过清瘟解毒、宣泄肺热,发挥广谱抗病毒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家科研机构通过药理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连花清瘟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H3N2)、乙型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H5N1、H9N2)、腺病毒、疱疹病毒等均有较强抑制杀灭作用。
  钟南山院士指出:在临床医生公认最为严格的双盲循证医学研究中,连花清瘟显示出有效减轻流感患者症状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出现高热症状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使用效果更好。钟南山院士认为,中药跟西药的抗病毒概念不一样,中药有一个全身性调节的作用,这是中药的特色和长处。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