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透视2007年中医药发展之路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3-08-13 00:30:49 | www.chinesejk.com

  1月11日,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卫生部部长高强主持会议,来自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会议。在会上,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余靖作了题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发挥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工作报告。

  余靖副部长在报告中全面总结子2006年中医药工作,认真分析了中医药工作面临的形势,深刻阐述了中医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对2007年中医药工作作子安排部署。

  余靖副部长在报告中提出2007年我国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推进继承创新,努力发挥特色优势,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防治疾病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中的作用,为人民健康服务,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八项:

  第一,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中的作用。首先,加强农村中医药工作,发挥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将扩大到8e%。其次,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为城市居民提供满意的中医药服务。继续开展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创建活动。再次,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组织开展急诊急救、医院感染管理和传染病防治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第二,加强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能力建设。认真做好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实施,今年中央将增加投入,实施一批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项目:研究建立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评价机制,在巾医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都要通过研究,制定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评价标准,继续组织开展各学科学术现状、特色优势评价;要加大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宣传,特别是对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开展中医药科普宣传活动,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度。

  第三,加强中医医院管理,提高服务质量。要在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引导中医医院转变观念,坚持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始终把保持发挥特色优势作为核心任务。要加强对中医医院院长的培训,明确院长的责任,改善医院管理。要校照中医医院的实际需要,合理配置现代诊疗仪器设备。严格医疗服务规范,继续推行中医医院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规范医院收支管理,改革不适当的经济激励机制。根据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思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有利于保持发挥特色优势的机制。发挥中医廉、简、便、验特点,继续办好惠民病房。

  第四,加强中医药队伍建设,提高运用中医蓟防病治病的能力和水平。贯彻全国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采取多途径、多方式加强中医药人员的中医药理论和技能的培养。开展中医临床人员中医经典理论培训。组织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与运行机制研究,探索中医专科医师培训制度。加强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开展检查验收工作。建设一批中医药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完成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和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组织实施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

  第五,加大科学研究力度,推进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贯彻全国中医药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突出重点,明确方向,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挥。加强重大疑难疾病、常见病中医药治疗方案和“治未病”技术方法的总结研究,深入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的研究,做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项目、国家973计划中医理论基础研究专项的组织实施,实施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促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大力加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继续推动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评估工作。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提高中医药科技的效率和效益。

  第六,推动中医药立法工作。2007年,要继续开展调研和论证,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做好工作,推动中医药法早日出台。继续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各地要结合地方中医药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大实施力度,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执法监督检查。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实施《中医药标准化发展规划(2006—2010年)》,逐步构建中医药标准体系。年内完成《中医内科名词术语》等23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完成《中医内科病证诊疗指南》等50项行业标 准的制定。开展中医药标准化人才的培训。

  第七,继续加强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药工作。一是加强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完成第一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任务,开展第二批建设工作。二是启动局“十一五”重点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建设。三是筛选、优化、推广一批中西医结合优势单病种诊疗规范。四是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举办西医师学习中医高级研修班。

  第八,加强中医药对外及港澳台交流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认真落实两部一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科技合作。组织制定《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年规划(2007—2016)》,适时召开全国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工作会议。继续推动新形势下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另外,佘靖副部长在报告中还强调了治理商业贿赂的工作。佘靖副部长指出,2007年要以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为重点,稳步推动中医药行业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大力弘扬正气,宣传先进事迹,树立良好形象,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强化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监督机制建设;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严格执行纪律,严肃处理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

  来自各界的声音

  在本次会议上,与会的广东省中医药局、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等省市区的负责人在会上作了报告,对过去的一年我国中医药工作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绩以及经验进行了交流。

  广东省中医药局: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

  今年是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大见成效”关键性的一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重要指示精神,组织实施《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全面、有效、务实地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

  一是高标准建设中医“三名工程”。加大省财政投入力度,分3年。每年一亿元,加强“三名工程”建设。制定建设方案和标准,明确具体年度目标,高标准、严要求创建一批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特色浓厚、优势明显,管理、人才、疗效、科研、服务、 设施一流的中医名院和中西医结合名院,着力办好若干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医医院;打造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的中医名科,“十一五”期间,每所中医院都建设好2个特色浓厚、优势明显专科,逐步形成专科群和协作网络;同时,不拘一格地培养和引进国内外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复合型人才,尽快形成中医药的人才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的学术创新团队。

  二是硬措施加强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工作。加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县和有中医药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的建设力度,鼓励、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和社区创先争优。促进中医药全面参与初级卫生保健,把中医药技术服务贯穿到预防、治疗、保健的全过程,拓展中医药医疗服务在广大城乡的覆盖面。坚持开展中医院对口帮扶工作,鼓励和支持中医、中西医结合人员到农村、社区卫生机构工作,加强对基层人员的业务指导和技能培训。

  三是跨越式提高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成立中医药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领导小组,在建立、推广“南药”标准体系的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医药规范及认证体系,提高技术能力。充分利用我省的贸易顺差及广交会增加进口功能等有利条件,积极引进国外医药研发、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大力发展医药设备制造业,提高中药研制和生产水平。尽快整理出版岭南历史中医药文献、现代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广东中医药学术成果等,编辑出版《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经方验方丛书》。

  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促进蒙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蒙医药是蒙古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探索和积累起来的,为蒙古民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时至今日仍是各族人民群众尤其是蒙古民族防病治病的重要手段。它以源远流长的历史、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自成一体的用药结构、科学合理的炮制工艺、堪称瑰宝的天然药物特性,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也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年来,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把蒙医药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着力加强蒙医药工作,特别是自治区政府提出了以《内蒙古自治区蒙医中医条例》为法律依据,以加大投入为关键,以挖掘、整理、提高、创新蒙医药理论为奠基石,以蒙医药标准化建设为突 破口,进一步推动蒙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创新的发展思路,不断扩大蒙医药的服务范围。

  其中,主要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搞好蒙医药工作的前提是提高认识,准确定位。蒙医药以其简、便、验、廉、效的特点,在基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农牧民和老百姓的欢迎和信赖,所以要发展蒙医药事业,合理配置资源,改善服务条件,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广大农牧民和基层群众就近得到方便、适宜、价廉的蒙医药服务,对于降低医药费用,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保障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发挥特色优势,拓宽服务领域,是蒙医药发展的突破口。蒙医医院要以特色立院、特色兴院,内涵建设必须注重蒙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在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上,蒙医药人员要占绝对优势,治疗疾病以蒙医药为主,特别是发展体现蒙医药特色的专科专病、学科、急诊和蒙药制剂。在基本医疗方面,蒙医药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某些疑难重病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在防治地方病、传染病特别是重大突发性传染病方面,蒙医药有其传统的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农村牧区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方面、在预防保健方面,蒙医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着广阔的服务空间和发展前景。近几年,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设和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等重点领域中,我们制定了蒙医药的优惠政策,主动参与,积极发挥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成效。

  第四,注重科研,加快创新,是蒙医药发展的动力。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前提和源头,创新是继承上的提高、突破和超越。要在继承蒙医药优秀传统精华的同时,发扬光大,造福人类才是民族医药发展的最终目标。要大力提倡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应用,以现代科学技术来弘扬发展蒙医药传统理论,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生活方式、健康需求的蒙医药服务机制,通过科学研究不懈地推动蒙医药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培植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学科和领先学科,进而推动蒙医药的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上海市卫生局积极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稳步发展

  把中医药进社区工作纳入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实施品牌战略,做精“三名(名医、名科、名院)”,进一步突出中医特色优势 ;做实社区中医药服务。

  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效的特点,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融入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本着科学、有效、适宜、安全、便捷的原则,大力推广运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增加服务内涵和能力,促进我市的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围绕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缓解看病贵的热点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医药社区适宜人才培养是社中医药服务工作成败的关键。上海市卫生局将加快建立健全培训网络,落实培训机构,规范培训管理,把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作为社区中医药服务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充分发挥上海中医药大学培养中医全科医师基地作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中医师的职称和学历水平。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专业建设标准及保障制度,加大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的质量控制。

  同时还要下大力切实加强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的遴选,依托中医药大学和二、三级中医医院,将安全有效成本低且适宜在社区开展预防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以及某些康复期疾病等中医药专项技术,推广到社区,真正使中医药进社区形成长效机制。

  要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深入了解第一手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共同规律,抓住关键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前瞻性研究,深入剖析问题原因,总结经验,上升到政策高度,为社区中医药服务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基金会的科研指标项目将增大中医药社区卫生工作研究的课题比例,加强对中医适宜技术筛选、推广、规范管理的研究。开展社区中医药服务贡献率研究工作,并在研究基础上建立中医药服务社区评价指标体系,规范社区中医药服务行为。

  上海市卫生局将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规范社区中医药服务,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中医药服务功能,让中医药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在社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促进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四川作为全国着名的“中医之乡、中药之库”,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以及明显的中医药科技、人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中医药大省。

   多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全力促进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为实现四川省由“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四川省中医药资源优势,解决广大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四川省委、省政府于2006年10月召开了“四川省中医药发展大会”,下发《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评选表彰了“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进行由“振兴中医”向“发展中医药”战略性转移的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促进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转变。

  为切实推进“中医药强省”的建设进程,四川省确定了“十一五”及远景发展目标:到2010年,完成县以上中医院(民族医院)房屋改造和设备配置任务,全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科室或民族医科室,农村和社区中医药服务量应达到40%以上。在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创新药物开发和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取得突破,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比例。造就一批名医、名药、名企,建成名中医院20所,开发创新中药50个,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的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建成全国最大的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中医药强省。

  同时还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人才培养,构建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的创新平台,加强各级各类中医药人才培养,为中医药事业持续、协调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相结合模式。加快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推行中医药院校学生“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培养模式,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临床能力。通过5至10年的努力,培养一批传统型和创新型相结合的中医骨干和名医群体。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的方式培养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药人才。到2010年,培养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6000名,中医中专以上学历的乡村医生1.5万名。

  山东省卫生厅: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努力提高农民群众健康水平

  完善的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和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是为农民群众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基础和平台。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构筑农村中医药服务网络和中医药人才队伍“两个平台”作为加 强农村中医药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农村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加强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县级中医医疗机构是农村三级中医服务网的龙头,我省本着“调整、完善、巩固、提高”的原则,加强了县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以专科建设、急诊急救及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内涵建设,中医医院基础条件和就医环境不断改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许多县中医医院顺利地完成了业务用房的二次建设,配置了大、中型医疗设备,中医临床技术手段不断丰富,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开展中医专科建设工作,要求各市加大对中医专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经费,扶持中医专科建设;各级医疗机构每年要从业务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投入到中医专科建设上。目前,有95%以上的县中医医院建立起本院的专科专病科室,并在当地形成品牌优势,有的已列为市级甚至国家和省级重点专科。在加强急诊急救能力方面,要求县级以上中医医院必须加入当地120应急救治网络,对暂时达不到应急救治条件的,要尽快完善功能,限期加入。这项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县级中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的提高。各县级中医医院还注重加强医疗质量和内部管理,服务功能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行为更加规范,一批中医特色突出、服务功能齐全、临床疗效显着的县级中医医院已在全省逐步发展起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积极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在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农村三级中医服务网络已经形成,一网多用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功能、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中医药的优势在基本医疗保健服务中得到更好发挥。

  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开展特色病证管理,促进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是中医事业发展永恒的生命动力。近年来,围绕中医医院综合实力和特色优势的同步提高,确定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专科建设为载体,以特色病证管理为切入点,以中医医院管理评价标准为引导”的工作思路。人才培养方面,以培养优秀临床专家为重点,突出继承型人才培养和师承教育,分层次培养临床学科带头人。专科建设方面,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要求每所中医院都建成若干重点专科,初步形成了全省重点专科体系。设立了河南省中医药继承与创新专项,探索中医临床科研模式。特别是在实施特色病证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 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受到思想认识、经济政策、人才问题和服务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稍有松懈,事业发展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作为中医管理部门,在加快事业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一定要旗帜鲜明地强调特色,坚持不懈地狠抓特色,把特色优势落实到中医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反对把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和发挥特色优势对立起来的错误思想,切实纠正中医医院发展中的泛西医化倾向。

  临床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是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重要支撑。由于中医临床研究模式不成熟、研究不深入,文献记载的有效手段和传统诊疗经验没有得到充分整理,多数中医优势病种缺乏权威实用的临床诊疗方案,导致临床诊疗行为不规范、临床疗效不高、中医特色不突出。因此,必须把临床研究作为中医药科研工作的重点,而临床科研又必须以形成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的不断优化为目标,只有这样,中医药特色优势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