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早泄的分级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2-04-01 00:37:36 | www.chinesejk.com

  像早泄这种有各种各样诊断标准的疾病并不多,而且由于对早泄药理学和神经生理学基础的研究,它的概念正在迅速地改变。早泄会对男性的自信心产生巨大的挫折和打击。

  根据性伴侣的满意程度来分级


  最初的研究者(MASTERS和JOHNSON)把早泄定义为男性不能充分延长射精时间而使其性伴侣在50%的性交中得到高潮。从这个观点来看早泄的重要性在于较长时间的性交可以使女性更容易达到性高潮。有报告说在不足1分钟的性交中只有27%的女性有过性高潮而在12分钟以上的性交中66%的女性常常可以达到性高潮。平均而言,女性达到性高潮的时间为8分钟。

  根据射精前性交持续的时间来分级


  定义早泄通常要规定从阴茎插入阴道至射精为止的正常时间。对健康男性的一项早期研究表明,平均性交时间为20分钟。然而,1996年对近1000对夫妇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平均性交时间为4~7分钟,之后的调查表明在美国的夫妇中平均性交时间为10分钟比东德的夫妇(平均为5分钟)略长。其它的研究表明性交时间从不足1分钟到10分钟都可以是早泄。

  根据抽动次数和随意控制射精来分级

  抽动的次数也被用于定义早泄,建议把少于8次或15次作为诊断标准。最近,是否有随意控制射精的能力被用于定义早泄。事实上,包括性交时间和随意控制射精在内有许多诊断标准被推荐。

  根据DSM-IV(第四版诊断学和统计学手册)来分级

  目前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分级是以建立在MASTERS和JOHNSON经典理论基础上的美国精神病学会的DSM-IV为标准。功能障碍可能发生在生理的性反应周期的一个或多个阶段:性欲、性唤起(性兴奋)和性高潮。早泄是性高潮阶段的功能障碍。现在,关于早泄的DSM-IV诊断标准是最常用的,有以下几项:

  1)、持续或经常地发生在自我意愿之前的性高潮和因最小的性刺激在插入前、插入时或刚刚插入后便射精。

 2)、明显的苦恼或人际关系方面的困难。

 3)、不仅仅是由于像鸦片类物质的戒断症状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DSM-IV的注意事项表明诸如年龄、情境或性伴侣的改变和性活动的频率等间接因素也需考虑在内。在DSM-IV的诊断参数中有几项特征性的,对于判断早泄的严重程度有帮助包括:

  是在刚开始时射精还是在持续过程中-是终身如此还是获得性的(发作性的)。

  是有因果关系的还是变化的-泛化的(普遍的或是任何环境下)还是情境性的(在一定的环境下)。


  病因学-是心理性的还是混合性的(心理和医学或本质)。

 器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原因

  在1943年对1130例临床上早泄的病人进行了一项典型的研究。病人被分为两组,一组可能是器质性或生理原因上的早泄,另一组可能是精神性的。

  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早泄


  其他的研究者建议把早泄分为两类-原发和继发-基于通过实验室观察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区别。原发性早泄是指那些从第一次性行为开始便早泄的,相当于DSM-IV中的终身性的标准(见上面3.4的部分)。继发性早泄是指在发病前性功能是正常的,相当于DSM-IV中的获得性的标准。

  在一组原发性早泄的男性中,发现球海绵体肌反射(BCR)神经应答的潜伏期为30.3毫秒,并且有共同的临床特征包括终身的性功能障碍、对失败的恐惧、对性兴奋的限制(通过减少刺激,分散注意力,使用安全套和麻醉等)、从参与者变为观察者(旁观)、减少性活动的频率、由于两性关系不良导致早泄的加重(可能会发展为继发性ED)及从目前的器质性疾病中解脱。在一组继发性早泄的男性中,平均BCR的潜伏期为40.45毫秒比原发性的略长,且通常是在勃起功能障碍或性高潮困难加重之后才发病的。继发性早泄还被分为两个亚型:一种是有躯体疾病(75%),一种是没有躯体疾病(25%)。

  这些结果似乎证实了其他研究者所报告的生理学上的结果,即较短的潜伏期无法唤起终身性早泄的男性骶骨和皮层的电位。

  其它的分级方法

  关于早泄还有其它可选择的分级方法。一权威人士将早泄和延迟射精均看作是一种射精时间上的不满意,而其他学者则把早泄的病人再细分成两组:第一组被证明对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强,病人自己说手淫时射精快,较少有心理的干扰而且没有ED或性冷淡;在第二组病人中,性的障碍是与焦虑相关连的,早泄只发生在和性伴侣一起时(手淫时则没有),而且在性交过程中有一些ED的表现,还有性冷淡。关于早泄还有一个更复杂的分级方法,它把焦虑和勃起功能障碍的程度考虑在内总结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青少年发病,有正常的勃起且与焦虑有关。

 2)、急性发病,勃起欠佳,有广泛的焦虑。

 3)、隐匿起病且与勃起困难有关,性欲低,没有明显的焦虑。

(编辑:南亚)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