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急性盆腔炎的基本常识

来源:[标签:来源] | 发布时间:2011-07-13 11:25:45 | www.chinesejk.com

  急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急性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常见致病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及性传播病原体,如淋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经淋巴、血行或直接蔓延至盆腔而引起。常见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输卵管炎、输卵管积脓、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及脓毒血症。如不及时控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中医学称本病为“妇人腹痛”、“热人血室”、“产后发热”、“带下病”、“瘫瘕”等。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是发热,下腹疼痛拒按,白带量多,呈脓性。

  可伴乏力,腰痛,月经失调。病情严重者为可见高热、寒战、头痛、食欲不振。如有腹膜炎则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如有脓肿形成,位于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位于后方可出现直肠刺激症状,如里急后重、肛门坠胀、腹泻和排便困难等。出现脓毒血症时,常伴有其他部位脓肿病灶。

  [诊断]

  1.典型临床表现。

  2.体征:呈急性病容,

  3.体温》30℃,

  4.心率快,

  5.腹胀,

  6.下腹部有肌紧张,

  7.压痛及反跳痛。

  【检查法】

  妇科检查:阴道、宫颈充血,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宫颈举痛明显。子宫压痛,活动受限,输卵管炎时可触及到子宫一侧或两侧索条状增粗,压痛明显。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宫骶韧带增粗,触痛明显。盆腔脓肿形成时,可触及边界不清的囊性肿物,压痛。

  血常规检查:白细胸,10x109/L,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

  B超检查:示盆腔内有渗出或炎性包块。 根据以上五点即可诊断为盆腔炎,如后穹窿穿刺抽出脓液,即可进一步确诊。有条件的医院,可作血、宫颈分泌物培养或脓液培养,查明病原体,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鉴别诊断】

  (1)急性阑尾炎:腹痛点为右下腹痛,麦氏点有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无异常。

  (2)输卵管妊娠破裂:有停经史及早孕反应,腹痛特点为下腹一侧突然撕裂样剧痛,体温正常,伴不规则阴道出血,甚则出现失血性休克。

  (3)卵巢囊肿蒂扭转:有卵巢肿瘤病史,常因体位改变致一侧下腹突然疼痛,逐渐加重,妇科检查可触及肿块,光滑,活动度好。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1)抗生素治疗:青霉素640万u或先锋霉素Ⅳ

  4.Og加甲硝唑1.Og静滴,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1.2g静滴。或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起效较快。

  (2)手术治疗:凡有脓肿形成,药物治疗无效,或怀疑有脓肿破裂,均应手术治疗,切除病灶。

  2.中医药治疗

  (1)湿热淤结:身热不甚,下腹疼痛拒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口干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淤止痛。 方药:金银花、连翘、红藤、败酱草、赤芍、丹皮各15克,薏苡仁12克,元胡1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金鸡冲剂。

  (2)热毒炽盛:高热寒战,小腹灼热疼痛拒按,带下浓稠臭秽,色黄或黄赤,口干心烦,便干尿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淤止痛。 方药:金银花、野菊花、公英、连翘、红蘑、地丁、赤芍、丹皮各15克,桃仁、元胡各10克,生甘草6克。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

  (3)热人营血:高热、谵妄狂躁,斑疹隐隐,口子不欲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营凉血;透热解毒。 方药:水牛角粉(冲服)、生地、麦冬、玄参、金银花、连翘、丹参各15克,黄连10克,竹叶心6克。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

  (4)热陷心包:高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脉细微而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3克或紫雪丹3克,每日2-3次,口服。[预防与调养] I.注意经期、孕期及产褥期卫生。

  3,应用抗生素应足量,疗程长,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盆腔炎。

  4.治疗期间应卧床休息,半卧位,饮食宜清淡,富有营养。

  【预防】

  ①注意经期、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预防感染。 卧床休息、补充营养

  ②作好妇科手术的术前准备。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术前三天避免性交;术后注意外阴、阴道清洁,用温热水勤洗外阴,及时更换会阴垫及内裤,2~3周内禁止性交。

  ③彻底治愈急性盆腔炎,防止转为慢性。

(编辑:艾茄)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