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古称性爱准备活动“戏道”【中医养生型性爱系列01】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4-11 17:21:54 | www.chinesejk.com

  性爱准备活动有很多“教程”,作为医学文化鼻祖的中医,又是如何说的呢?中医称性爱准备活动为“戏道”,力求做到“养生型性爱”。强调性生活前要有一个充分的从精神到身体两方面的准备阶段,不能一味图快,只有通过柔情蜜意地依偎、触抚和情话,使双方达到精神意识和谐,性欲高涨时才开始性爱活动,这样做才会达到双方面的美满协调,同时还会起到益寿延年养生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性爱准备活动“戏道”,还会让女人皮肤非常光洁,男人精力充沛。

>>>进入持续更新的平安健康网中医养生型性爱系列

  “戏道”的起源是中医古籍《养生方》,这本中医古籍将性爱准备活动称为“戏道”。其具体描述为:徐(口句)(徐缓吐气)、徐抱、徐傅(轻柔依偎抚附)、徐操(轻缓操摸)、徐撼(徐缓摇动)5种方式,并适当配合气功导引(如吸吮对方口津,意守丹田,闭目内想,吸精引气等)。这样不仅能使双方情欲感动,心性爽快,如果常常行之,还能有防老抗病之效果。《洞玄子》也认为房事前“和志”(即戏道)是性和谐所要求的。对如何做到这一点,还有一段颇为通俗明白的叙述。如采取:“男箕坐,抱女子怀中,于是勒纤腰,抚玉体,申燕婉,叙绸缪,同心同意,乍抱乍勒,二形相传,两口相(口焉)……”等一系列动作。从而使“男感阴气”,“女感阳气”,双方情欲炽盛渐趋同步,然后行事自然其乐融融,欢娱无穷,这样对身心健康有益。这与现代性知识要求刺激“动情区”的主张是一致的。

  《玉房指要》指出:正常男女“情意合同,俱有悦心”时,是能够达到“女质振感,男茎盛”的效果的。如“戏道”后,仍不兴奋,认为可能是“多发于内疾”,就应积极治疗或节制房事。《广嗣纪要》说“夫妇不相和悦,虽交而情不美”,如果通过抚触、拥抱,一方仍不能激发情欲,就不应强行交合。《洞玄子》云:“若男摇女不应,女动而男不从,非直损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玉房秘诀》还有这样一段:“今欲强交接,玉茎不起,面惭意羞,汗如珠子,心情贪欲,强助以手……。”大意是:在“和志”后,男女未达到“神和意感,两情欢洽”的时候,勉强交接,由于紧张使阴茎不能勃起,内心感到羞惭,汗流如珠,但心里不罢休,贪想片刻之欢,用手相助,强行性交。中医认为其实这样是远不能达到心理和生理上协调一致的境界,也容易损害健康,而且可能在精神上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是非常不可取的。

  男女“戏道”,要达到预期的效果,与家庭和睦、夫妇感情很有关系。特别是男方的温柔体贴,用心专一非常重要。《广嗣纪要》认为:男子如有“心性凶顽,常怀忿怨之意”,或“爱博而不专”,“背弃自妻,私淫外妇”等不良德性,会给妻子心灵上留下创伤,交合时女方就会“情意不向”,还会生“怨恶增嫌”之情,就谈不上性生活和谐美满。所以,平时要重视夫妻感情的培养,互相尊重,这对增进性生活的情趣是十分重要的。此外,房事前“戏道”还应选择“不寒不暑,不饱不饥”及“情绪安宁”等情况下进行,因为这有助于精神集中,体态舒达。这样的性生活就能使“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娱乐,气力强然”。

  中医书籍中认为,男女养生型性爱的性爱准备活动“戏道”还应包括性交的多种体式。《养生方》提出“十节”,均为动物虎、蝉、蝗、鱼、猿等交配时的仿生命名,《素女经》具体提到“九法”,即“龙翻”,“虎步”、“鹤交颈”、“兔吮毫”等性交姿式,并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过去这些常被人认为是“下流淫晦”之作,耻于表述。但古人认为它们能使男女欣喜舒快,且能治疗多种疾病。其实,这些体式有助于克服单调呆板的性生活,增添闺房乐趣。现代一些性医学专家也认为,采用不同姿势的性交方式可以防治某些性功能障碍疾病。

  性爱准备活动有很多“教程”,作为医学文化鼻祖的中医,称性爱准备活动为“戏道”,力求做到“养生型性爱”。强调性生活前要有一个充分的从精神到身体两方面的准备阶段,不能一味图快,只有通过柔情蜜意地依偎、触抚和情话,使双方达到精神意识和谐,性欲高涨时才开始性爱活动,这样做才会达到双方面的美满协调,同时还会起到益寿延年养生的作用。中医认为那种不能达到心理和生理上协调一致的性爱,很容易损害健康,而且可能在精神上形成恶性循环。 运用上面说的这种性爱准备活动“戏道”,会让女人皮肤非常光洁,男人精力充沛,值得一试。

(编辑:艾美丽)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