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如何预防盆腔积液?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21 13:56:30 | www.chinesejk.com

  请问盆腔积液如何防治?

  ●患者性别:女

  ●患者年龄:36

  ●详细病情及咨询目的:患有盆腔积液有两年了,小腹老酸胀痛。用抗菌素消炎都不见有多大的效果。口服妇科千金片。还是反复发作。

  ●本次发病及持续的时间:现在小腹还是胀痛。有两周多了。

  ●目前一般情况:小腹疼。

  ●病史:无

  ●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效果:B超盆腔有少量积液。治疗效果不佳。

  ●辅助检查:B超检查

  ●其它:无

  1、防盆腔炎的预防重在房事保洁 。在临床上大部分盆腔积液是由女性内生殖器发炎(如阴道炎,子宫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盆腔腹膜炎),附件发炎,盆腔发炎引起的,在女性内生殖器炎,附件炎,盆腔炎感染中,房事不洁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由于一些性伴侣在房事之前兴致高涨,忽略了局部卫生,没有清洗便匆匆上阵。在房事之后,也没有及时排尿或清洗,导致一些致病菌感染给对方,对女方容易引起阴道炎再上行感染之盆腔,引起附件炎,盆腔炎。而实际上有很多生殖系统的疾病如龟头炎、前列腺炎、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等,都可以通过不洁房事传给对方,使对方发病,严重影响性生活质量和妇女的健康。

  引起女性内生殖器炎,附件炎,盆腔炎的病原体大部分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厌氧菌以及性传播的病原体如淋菌、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等。主要传染途径有:经血循环传播、经淋巴系统蔓延、沿生殖器粘膜上行蔓延及邻近脏器感染后的直接蔓延等。炎症可局限于一个部位,也可几个部位同时发病,从而引起几个部位同时出现盆腔积液。

  2、女性防止滥用抗菌素、消炎药。抗生素无论是口服还是打针都会抑制阴道的乳酸杆菌扰乱阴道的自然生态平衡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致病的细菌病源体就可能繁殖最终导致局部的念珠菌性阴道炎发作,进而分泌出炎性液体从而引起盆腔积液。

  3、女性要正确冲洗阴道。有些女性为了保持卫生经常使用药用洗液来清洗阴道这样很容易破坏阴道的酸碱环境反而容易感染上念珠菌性阴道炎。正确的冲洗是用清水进行冲洗。

  4、注意经期、孕期、分娩期及产褥期卫生,预防感染。

  5、如意外怀孕,要作好妇科手术的术前准备。注意保持外阴清洁,术前三天避免性交;术后注意外阴、阴道清洁,用温热水勤洗外阴,及时更换会阴垫及内裤,2~3周内禁止性交。

  6、女性有了不适快就医。生殖系统疾病发病后,大多数人都会有不同的症状,比如一些阴道炎会造成外生殖器奇痒不适、下腹痛、腰痛、白带多、豆渣样或泡沫状白带等症状,淋病会有脓性白带及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尖锐湿疣会在生殖器上长赘生物,梅毒会有皮疹出现等,如果有这些不适,都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治疗,如果延迟治疗或治疗不当,将会促使病情发展,导致盆腔感染、输卵管堵塞、不育不孕及宫颈病变,严重者发展为宫颈癌。急性盆腔炎会有下腹隐痛、肌肉紧张、有压痛及反跳痛,伴有心率快、发热、阴道有大量脓性分泌物。

  病情严重可有高热、头痛、寒战、食欲不振、大量的黄色白带有味、小腹胀痛、压痛、腰部酸痛等;有腹膜炎时出现恶心、腹胀、呕吐、腹泻等;有脓肿形成时,可有下腹包块及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包块位于前方可有排尿困难、尿频、尿痛等;包块位于后方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等症。急性炎症有可能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败血症以至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慢性盆腔炎。

  有时有低热、易感疲劳,部分病人由于病程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失眠、精神不振、周身不适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月经前后加剧。由于慢性炎症而导致盆腔瘀血、月经过多,卵巢功能损害时会出现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会导致不孕症。

  7、患有急性内生殖器炎,附件炎。盆腔炎要彻底治愈,防止转为慢性。从而引起积水,积液。

  8、重视妇科体检。有些疾病一般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比如,50%的非淋菌性尿道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没有症状,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宫颈也没有很明显的症状,艾滋病感染者在潜伏期也没有明显症状,但都存在传染性,并继续发展危害健康及夫妻性生活。最好的办法是女性至少一年要做一次妇科检查,尤其是宫颈细胞抹片,不仅可以发现宫径癌前病变,也可以发现其它感染情况。在妇科检查中如发现阴道充血、后穹窿触痛明显、子宫充血、水肿、压痛明显。

  宫体略增大,有压痛,活动受限。两侧附件均有压痛,可触及肿块或增厚,肿块形成时有波动感。或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制或粘连固定等情况。要引起重视,要及早诊断有没有输卵管炎;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结蒂组织炎等疾病。作到妇科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9、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增加营养、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抵抗力。

(编辑:艾茄)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