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预防阴道炎日常卫生很重要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21 13:55:50 | www.chinesejk.com

  阴道炎是指阴道粘膜及粘膜下结缔组织的炎症,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正常健康妇女,由于解剖学及生物化学特点,阴道对病原体的侵入有自然防御功能,当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遭到破坏,则病原体易于侵入,导致阴道炎症。

  阴道炎的种类:

  阴道炎随年龄层不同而有别,小朋友、成年人及老年人的阴道炎原因不同。

  成年人感染阴道炎

  成年人,尤其是有了性行为之后,引起感染的病原有很多,例如:霉菌(念珠菌)、滴虫、阴道嗜血杆菌、披衣菌、淋病等。不同菌种的感染所造成的症状及白带的状态不同(表一)。 妇产科医师应可以正确诊断,并给予治疗。有时候,阴道炎是藉由性行为而相互感染(如滴虫、淋病)。因此,男女双方都得接受治疗才会有效,老年人,尤其是更年期后的妇女,因缺乏女性荷尔蒙,阴道壁较薄,抵抗力较差,容易引起细菌感染。治疗时除了抗生素之外,合并补充女性荷尔蒙效果会更好。

  幼童感染阴道炎

  一般来说,小朋友很少见阴道炎;若发现其分泌物多、有异味,更应及早就医。除了细菌感染引起阴道炎外,也有可能是蛔虫、蛲虫感染或异物塞入所致,一旦确定原因,给予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好。

  特殊状况下的阴道炎

  怀孕时的阴道炎

  怀孕时,因子宫及阴道较为充血,阴道内醣份较高,较易引起念珠菌感染。若孕妇本身不觉得有搔痒或异味等症状时,可以不予治疗。但若有搔痒、表皮刺激等不舒服症状时,可给予抗霉菌塞剂及药膏治疗。

  子宫切除后的阴道炎

  子宫切除后,阴道仍然有分泌物,仍有白带形成。因此,上述所提之阴道炎都有可能发生。须注意的是,若分泌物太多,应请妇产科医师内诊,检查阴道残端是否有肉芽组织形成,必要时须切除。 避孕器存在时的阴道炎 子宫内避孕器是否须取出?子宫内避孕器为了方便,5年后必须取出更换,而留下两条线尾巴,由子宫颈口伸出到阴道里。这两条线会对子宫颈产生摩擦而导致发炎,更有可能使细菌进入子宫腔而引起骨盆腔发炎。若是感染念珠菌阴道炎者,一般不用取出避孕器,但若是感染细菌性阴道炎,且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疗无改善者、或有下腹疼痛等骨盆腔发炎的症状时,则应取出避孕器,待治癒后再重新装置。

  根治阴道炎的方法:

  为什么我的阴道炎都治不好?阴道炎能不能根治?偶尔在门诊的患者中会听到上述的抱怨。其实阴道炎和香港脚或感冒一样,是可以治癒的,但也可能复发或再感染。以霉菌感染为例,念珠菌在肠胃道及皮肤表面很常见,大号后若擦拭的方向由后往前擦,很容易就把肛门口的念珠菌带到阴道里。念珠菌会形成孢子在室中乱飞,因此家中若有香港脚患者时,阴道念珠菌感染常会反覆发生。此外,如果患者本身有糖尿病或滥用抗生素的习惯,更有可能助长念珠菌的孳生。

  阴道炎预防误区:

  误区一:注意卫生、天天冲洗就能防炎症。

  误区二: 已婚女性才会发病,我还年轻,此病与我无关。

  误区三: 我很讲卫生,每天勤换内衣,还使用卫生用品,肯定没有问题。

  阴道炎的预防措施:

  除了治疗之外,必须加强预防。例如:不要穿太紧的衣裤、卫生的如厕习惯、规律的作习、勿吃太多烧烤或口味太重的食物等,都有助于阴道炎的治癒及避免复发。

  1、放弃滥用抗生素

  咳嗽、发烧、头痛,就吃抗生素?殊不知,抗生素可能抑制部分有益菌群,霉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因此,使用抗生素要慎之又慎。

  2、单独清洗内裤

  霉菌可以在皮肤表面、胃肠道、指甲内等地方大量繁殖。如果家人或自己患有足癣、灰指甲等,就容易造成霉菌交叉感染。因此,内衣裤一定要单独洗哦。

  3、切忌过度清洁

  频繁使用酸性的妇科清洁消毒剂、消毒护垫等,容易营造滋生霉菌的潮湿酸性环境。弱碱配方的妇科洁护产品更适合日常的清洁保养。

  4、重视怀孕时的护养

  妊娠时性激素水平、阴道内糖原和酸度都会增高,容易受霉菌侵袭。对孕妇而言,不宜使用口服药物,而应选择针对局部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方案。

  5、警惕洗衣机

  几乎每个洗衣桶内都暗藏霉菌!而且洗衣机用得越勤,霉菌越多!不过不用担心,对付洗衣机里的霉菌有一个百试不爽的杀手锏:用60℃左右的热水清洗洗衣桶就OK啦!

(编辑:文琳)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