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上党梆子名家之——张爱珍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1-01-06 15:45:16 | www.chinesejk.com

  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是我市上党梆子最为辉煌的十年,在此期间,创作了《两地家书》、《杀妻》、《收书》等多个新剧目,《斩花堂》被拍成彩色电影,上党梆子青年团在多次振兴戏曲调演中屡获佳绩,两次进京角逐梅花奖凯旋而归。等等,一系列接踵而至的成绩与荣誉使上党梆子一下子走在了山西四大梆子的前列。

  同时,上党梆子的舞台上还涌现出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郭孝明等一大批青年新秀,随着各自获取优秀的艺术成绩,这些后起之秀也都破茧成蝶,逐步成长为现代上党梆子的中坚力量。张爱珍作为这批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一直备受业内专家和戏曲爱好者的欣赏和关注。

  张爱珍与哥哥

  张爱珍的哥哥冯来生由于喜爱戏曲创作,先后为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长治市上党梆子剧团、高平、阳城县剧团及其当地不少业余剧团创作设计音乐唱腔,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音乐专论和戏曲评论文章,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好评。

  生长于高平这个戏曲之乡的张爱珍,从小耳闻目染,长期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对地方戏曲也逐渐产生了兴趣,哥哥对音乐的执著和热情更是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年幼的小爱珍。爱珍在同龄小孩中显现出众的音乐天赋也让哥哥欣喜,兄妹二人时常你拉我唱,为邻居带来欢声笑语。“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交城的水来,交城的山······”等,一首一首歌曲在小爱珍清脆嘹亮的演绎下,响彻整座山村。

  张爱珍与“青训班”

  1972年,高平县文化部开办“青年文艺培训班”,在哥哥的动员下,13岁的小爱珍心怀忐忑的参加了考试。尽管竞争相当的激烈,爱珍在考场中超凡的表现还是让她顺利的考上了“青训班”,开始了正式学习戏曲的生涯。

  “青训班”设在米山乡定林寺内,离县城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条件异常的艰苦,但对于过惯了清苦日子的小爱珍来说,更苦的是基本功的训练。唱、做、念、打一套训练下来,常常累得就好似浑身散架,然而,老师的教诲,亲人的鼓励,时常萦绕在爱珍的脑海,坚定着她学好戏曲的决心。

  五年的学习是艰苦的,但因而打下深厚的唱功底子,使爱珍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这段经历无疑成了她成功走上艺术之路的踏脚石。

[1][2][3]下一页

(编辑:邱老)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