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低价蚕丝被杂质多 半夜起火花

来源:网络 | 发布时间:2010-09-29 09:04:27 | www.chinesejk.com

  气温渐低,各种棉被的促销也悄然展开,而此类商品的“贵族”蚕丝被更是进入了销售的旺季,但市面上五花八门的蚕丝被着实让消费者“迷”了眼,不知该如何购买。近日,家住辛家庄的宋女士近日购买了一套蚕丝被,产品包装上注明100%蚕丝,而回家使用后发现,自己购买的被并没有蚕丝那种舒适性,反而带很多静电。经过反复询问商家得知,自己购买的蚕丝被并非百分百蚕丝,而是三成蚕丝夹杂7成人造纤维。气愤的宋女士当即退货。专业人士介绍,2斤重的一床蚕丝被需要8000只蚕宝宝才能“织”出来,纯蚕丝被的成本非常高,而市场上标榜“纯蚕丝”并且价格便宜的多是假货,市民在购买时需谨慎挑选,防止上当。

  

黑新闻:便宜蚕丝被半夜起火花 何故?

 

  多便宜蚕丝被产品打着100%桑蚕丝的旗号。

  蚕丝被黑夜带“火花”

  近日,家住辛家庄的宋女士开始张罗着为家人购买过冬御寒物品,在台东一家床上用品挑选被子的时候,商家给她推销了一款号称纯蚕丝的被子,功能性非常好,不但原生态环保健康,并且舒适度。宋女士感到很动心,于是花450元购买了一件号称纯蚕丝的被子回家使用。

  “纯天然的材料怎么能擦出静电?晚上都能看到被子上静电火花!”宋女士自认为买到了一件宝贝,回家首先进行了清洗,但清洗晾晒中发现,被子里的蚕丝填充物竟然出现打结,没有用过蚕丝被的宋女士以为是正常现象,用几天被子自己就平整了,于是没有多想开始使用。但紧接着晚上关灯后,宋女士发现被子表面稍微产生点摩擦就会有“噼里啪啦”响声的静电火花,这让宋女士感到很不理解,自己明明购买的是纯蚕丝被,怎么会有火花,根据平时的常识,只有化纤织物才有可能摩擦出静电,这让她感到自己上当了。

  低价蚕丝被杂质多

  “要是纯的蚕丝被那要上千元一件,我们这个也是蚕丝被,只不过含量不同而已。”气愤的宋女士前去找商家理论,而商家很诚恳地表示,她们所销售的蚕丝被含丝仅为3成,目前市面上这个价位的蚕丝被她们所销售的算含丝多的了,因为蚕丝成本贵,很少有人用纯蚕丝填充被,所以填充物中的蚕丝含量仅占到2到3成,有些甚至只有1成,而其他部分多为棉、羊毛、人造纤维或涤纶纤维代替,但产品名称也都是“蚕丝被”。宋女士认为,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应当退货,最终通过协调,商家为宋女士做了退货处理。

  记者了解到,根据今年2月开始实施的GB/T 24252-2009《蚕丝被》国家标准,蚕丝含量低于50%的产品均不能称为蚕丝被。也就是说,只要蚕丝含量不足半的被子,都只是假冒蚕丝被。 但通过走访多家床上用品看到,商家销售的蚕丝被多打着100%纯蚕丝的标示,而实际填充物含量并不一定能达标。

  专家支招如何鉴别

  记者在台东多个床上用品店了解到,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蚕丝被多为200到上千元不等,而一些商家主推400元左右的产品,据青岛大学纺院宋老师介绍,好的蚕丝被每公斤成本至少为五百元,厂家加工一条2公斤的蚕丝被,即使不算面料价格,成本至少也在1000元左右,而人造纤维蚕丝与木棉丝,通常情况下每公斤造价不超过百元,这也就意味着市面上低价的蚕丝被多为“混纺”,并不是真正的纯蚕丝被,甚至都不达蚕丝被的国家标准。

  宋老师介绍,目前市面上的纯蚕丝被一般有桑蚕丝和柞蚕丝两种,消费者在选购时,可以打开包装通过触摸做第一步判断,优质蚕丝被有垂坠感,而不是蓬松感,蚕丝被感觉软而贴身,而纤维被则感觉比较空。另外,目前市面上质量受到认可的一些品牌,其蚕丝被产品的四角斜标处均有约两三厘米的小孔,消费者可以通过小孔向内观察,优质蚕丝外观具有珍珠般的色泽,有光线时会产生漫折射,洁净、少有杂质。还可以用84消毒液是辨别真假桑蚕丝的最直接办法,在透明的玻璃杯里灌上大半杯84消毒液,然后将蚕丝放入,一两分钟内,蚕丝就会迅速溶解;而棉花或化纤等则不能溶解于84消毒液。并且在购买此类商品时要索要票据,以备维权。


(编辑:)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