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网站地图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历年真题考点纵览:预防医学

来源:华人健康网 | 发布时间:2010-09-08 12:03:37 | www.chinesejk.com

  第一章 绪 论

  【考纲要求】

  1.预防医学的发展简史:①预防医学的研究对象;②定义、内容和特点。

  2.医学模式与健康观转变:①医学模式;②健康观;③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

  【考点纵览】

  1.预防医学以环境-人群-健康为模式,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利用流行病学统计原理和方法,充分利用对健康有益的因素。控制或消除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达到预防疾病、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2.预防医学研究的特点:工作对象包括个体及群体,主要为群体;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研究重点为人群健康与环境的关系;采取的对策更具积极的预防作用;方法是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由于疾病谱及死亡谱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上升为主要死因,这些疾病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环境污染、社会环境及心理、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所致。使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3.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

  4.一级预防是最积极的,主要适用于病因明确的疾病的预防。如传染病、职业病。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主要是对病因不甚明确的或多病因的疾病采取的预防措施,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如肿瘤。三级预防是防伤残,促康复,预防并发症,一般针对病因不明、难以察觉预料的疾病。

  【历年考题点津】

  1.下列各类疾病中,主要应采取第一级预防的是

  A.职业病

  B.冠心病

  C.糖尿病

  D.高血压

  E.病因不明,难以觉察预料的疾病

  答案:E

  2.预防医学是研究

  A.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B.个体与群体的健康

  C.人群的健康

  D.社会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E.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答案:A

  (3~4题共用备选答案)

  A.预防为主

  B.三级预防

  C.强化社区行动

  D.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E.群众性自我保健

  3.体现了新公共健康精神的项目是

  答案:C

  4.属于健康观内容的项目是

  答案:B

  5.医学史上第一次卫生革命的标志是

  A.疾病从单纯治疗向群体预防发展

  B.个体预防向群体预防发展

  C.个体预防向治疗与预防相配合发展

  D.群体预防向社会医学发展

  E.疾病从单纯治疗向治疗与预防相结合发展

  答案:B

  第二章 人类和环境

  【考纲要求】

  1.人类环境特点:①环境的组成;②人类环境的生态平衡。

  2.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来源及特点。

  3.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考点纵览】

  1.人类环境的组成:①自然环境:有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②社会环境:生产关系、社会阶层、社会关系。预防医学研究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卫生保健问题。如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

  2.生态系统可理解为是由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联系共同构成的综合体。食物链实现了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的传递。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和特征。

  3.光化学烟雾:排入大气中的NO和烃类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具有很强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主要成分为臭氧、过氧酰硝酸酯、醛类和酮类等。

  4.人为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来源是工业生产的"三废".一次污染物包括汞、SO2、可吸人颗粒物、NOx、CO、CO2等。二次污染物包括 光化学烟雾、酸雨、甲基汞等。

  5.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点:广泛性、长期性、多样性、复杂性。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特异性损害:急性作用,慢性作用,远期作用(包括致畸、致癌、致突变)。

  如1984年印度博帕尔化工厂的异氰酸甲酯毒气泄漏事件,介水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伤寒、痢疾、霍乱等,一旦发生,多以暴发的形式出现,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如日本的水俣病是人们长期食用受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而引起的慢性汞中毒性疾病;痛痛病是人们长期用受镉污染的大米、水而引起的慢性镉中毒等;此外还有生产环境发生的的各种职业病等。

  6.SO2和NOx等污染物能形成酸雨,在我国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SO2.环境污染物耐健康损害的影响因素:剂量、作用时间、多因素联合作用、个体感受性。其中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调作用、拮抗作用。

  【历年考题点津】

  下列均为环境污染对健康的直接损害,除外

  A.急性中毒

  B.机体免疫力下降

  C.儿童佝偻病的发生增加

  D.变态反应

  E.致癌作用

  答案:C

  第三章 物理因素与健康

  【考纲要求】

  1.噪声:①噪声的来源;②对机体的影响。

  2.高温:①高温作业;②类型;③对机体的影响。

  3.电离及非电离辐射:①电离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②电离及非电离辐射的主要防护措施。

  【考点纵览】

  1.听觉适应、听觉疲劳及永久性听阂位移的概念。①听觉适应:听阈提高10~15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数分钟即可恢复;②听觉疲劳:听阈提高超过15dB甚至30dB以上,离开噪声环境需较长时间如数小时甚至二十几小时以后听力才能恢复;③永久性听阈位移:长期接触强噪声,听阈不能恢复到原来正常水平,听力下降呈永久性改变。

  2.中暑4型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特点。热射病:多发生于强干热型或湿热型高温作业。散热困难,引起体内蓄热,主要特点是体温过高。热痉挛:多发生于干热高温作业。大量出汗。钠、钾丢失,电解质紊乱引起。特点是体温正常,肌肉疼痛。热衰竭:也称热晕厥、热虚脱。多发生于高温、强热辐射的气象条件下。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体温不高或稍高,脉搏微弱、血压下降、晕厥。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日射病:多发生于夏秋露天作业及强热辐射作业。颅、颅内组织受热,脑膜温度升高,脑组织充血水肿而引起。

  3.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辐射称为电离辐射,不足以导致组织电离的辐射称为非电离辐射。

  4.电离辐射的防护①外照射防护:屏蔽防护、距离防护、时间防护。②内照射防护: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内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吸烟、进食等。③清除污染。④辐射检测与卫生保健。

  5.紫外线各波段对人体的作用。A段:色素沉着作用;B段:红斑作用及抗佝偻病作用;C段:杀菌作用。雪盲和电光性眼炎也主要是C段紫外线的作用。

  第四章 化学因素与健康

  【考纲要求】

  1.刺激性与窒息性气体:①刺激性气体对机体的致病作用;②常见窒息性气体的分类;③一氧化碳、硫化氢和氰化氢中毒机制、临床表现、急救措施、特殊解毒药物和作用机制;④预防。

  2.铅:①接触方式及中毒类型;②毒理、发病机制;③临床表现;④诊断及防治措施。

  3.苯:①接触机会;②毒作用表现及诊断;③防治原则。

  4.汞:①理化特性;②毒作用表现及诊断。

  5.农药:农药中毒的预防和控制。

  6.生产性粉尘:①生产性粉尘定义、特征;②影响矽肺发生的因素;③矽肺的预防和控制。

  【考点纵览】

  1.SO2氯、氨、SO3,易溶于水,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NOx、光气,不易溶于水,主要作用于呼吸道。氰氧化物还与烃化物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有O3、甲醛、丙烯醛、过氧乙酰硝酸酯等光化学氧化剂。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甲醛是一种带有刺激性的致敏物,能造成上呼吸道刺激及变态反应性疾病。臭氧对呼吸道及肺泡都有刺激作用,可发生肺水肿;对眼睛角膜也有轻度刺激作用。我国规定居住区大气中NO2一次最高容许浓度为0.15mg/m3.

  2.水溶性小的如光气、NO,可到达呼吸道深部的细支气管和肺泡,易引起中毒性肺水肿。水溶性小的刺激性气体,容易出现刺激症状减轻的假象。

  3.中毒性肺水肿的临床表现。刺激性气体中毒性肺水肿的病程可分四期:①刺激期;②潜伏期;③水肿期出现剧咳、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性痰;④恢复期。

  4. CO中毒是血液运输氧障碍,皮肤呈樱桃红色,能发生迟发脑病。预防其发生应作高压氧治疗。

  5. H2S中毒是组织利用氧障碍,能引起电击样死亡。

  6.氰化氢中毒也是组织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内窒息。皮肤呈樱桃红色,呼气有苦杏仁味,能引起电击样死亡。治疗采用美蓝一硫代硫酸钠或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疗法。

  7 .铅主要以粉尘、烟的形态由呼吸道进入人体,以可溶性磷酸氢铅存在血液中,继而以不溶性磷酸铅沉积在骨骼中,铅对血液系统的损害主要是干扰卟啉代谢。影响血红素合成,发生低血红蛋白正常细胞型贫血。主要典型症状是四肢末端呈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重症者脐周腹绞痛,治疗首选依地酸二钠钙。铅中毒对机体影响最早期的变化:尿中δ-氨基乙酞丙酸增加。

  9.苯急性中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慢性中毒主要损害造血系统,以白细胞减少最常见,严重者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

  10.慢性汞中毒是长期吸入汞蒸气所致,其三大典型症状为易兴奋性、震颤和口腔炎。震颤多为意向性的,治疗首选药物为二巯基丙磺酸钠。水俣痛即是慢性有机汞中毒的一种。

  11.口服农药中毒的抢救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敌百虫不能用,因毒性增加),一般需10L以上。有机磷农药中毒,阿托品用药一定要早期、足量、重复给药,呈阿托品化。注意后期出现"反跳"现象。复能剂:常用的有解磷定与氯磷定。

  12.生产性粉尘:在生产中形成的,并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粒径小于15μm的粉尘颗粒为可吸入性粉尘,粒径小于5μm的粉尘颗粒物为呼吸性粉尘。

  尘肺:是长期吸入矿物性粉尘而引起的肺弥漫性间质纤维化为主的疾病。矽肺是吸入大量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引起的,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肺组织间质纤维化,最常见的合并症是肺结核,诊断主要依据:职业接触史及X线胸片。预防主要采取八字方针:革、水、密、风,管、护、查、教的一、二级预防措施。

  【历年考题点津】

  1.在防止矽尘的工艺过程中,能根本消除粉尘危害的是

  A.生产设备的技术革新

  B.远距离操作

  C.密闭发尘场所

  D.加强工人防护

  E.以无SiO2物质代替含石英的材料

  答案:D

  2.抢救经呼吸道吸入的急性中毒,首要采取的措施是

  A.清除尚未吸收的毒物

  B.排出已吸收的毒物

  C.使用解毒剂

  D.对症治疗

  E.立即脱离现场及急救

  答案:E

  3.一份粉尘样品分散度测定结果如下:粉尘粒径(μm) 构成比(%)

  <2 35 2~ 45 5~ 15 ≥10 5

  其中呼吸性粉尘占

  A. 35%

  B. 45%

  C. 15%

  D. 80%

  E. 95

  答案:D

  第五章 食物因素与健康

  【考纲要求】

  1.合理营养:①基本概念:食物营养、营养素、平衡膳食;②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功能、营养价值评价及供给量。

  2.常见营养失调所致的疾病: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病因及预防。

  3.人群营养状况的评价。

  4.食物中毒:①概念、特点;②常见的几种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食物中毒、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肠毒素中毒、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好发食品、临床特点、处理原则与预防;③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5.非细菌性食物中毒:①河豚中毒;②毒蕈中毒;③亚硝酸盐中毒。

  【考点纵览】

  1.营养素:指人体为维持生存和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和体力劳动所必需的来自外界以食物形式摄入的物质。营养素有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其中产热的有三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2.全面达到营养要求的膳食称为合理膳食或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①能供给用膳者必需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②食物的储存、加工烹调合理,③食物应对人体无毒害;④膳食制度合理。

  3.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蛋白质的含量、氨基酸的组成和机体消化、吸收、利用的程度等。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指标:蛋白质的含量、消化率、生物学价值。动物蛋白质消化率一般高于植物蛋白质。

  4. 8种必需氨基酸为:亮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和撷氨酸。对婴儿来说组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5.通过混合食用各种食物,利用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可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动物性蛋白质生物学价值相对较高。

  6.将富含某种必需氨基酸的食物与缺乏该种氨基酸的食物互相搭配混合食用,使混合后的必需氨基酸成分更接近合适比值,从而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值,称之为蛋白质互补作用。

  7.蛋白质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10%~15%,我国居民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还是谷类。

  8.目前认为必需脂肪酸是亚油酸。尽管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具有必需脂肪酸的活性,但它们可由亚油酸转变而成。必需脂肪酸的含量:植物油中较多(椰子油除外),动物油中较少(鱼油除外)。脂肪的供给量应占总热能的20%~25%.

  9.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的供给热能的营养素,供给量占每日总热能的60%~70%.主要来源于粮谷类。其中膳食纤维主要来源于蔬菜和水果,虽不供热,却可促进排便、预防肠道癌症。

  10.阻碍钙吸收的因素是植酸、草酸、脂肪酸和膳食纤维;促进钙吸收的因素是维生素D、乳糖、蛋白质、氨基酸;钙缺乏,婴幼儿及儿童表现为佝偻病,成人表现为骨质敏化症。我国推荐钙的供给量:1岁以内为400~600mg,儿童与青少年为600~1200mg,成年与中老年男女皆为800mg.孕妇和乳母为1000~1500mg.

  11.锌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主要食物来源海产品如牡蛎、鱼、贝类。

  12.维生素在体内不产热、不构成机体组织。

  13.维生素A的生理功能、缺乏病及主要食物来源。维生素D的缺乏症及主要食物来源。

  维生素B1、B2的缺乏病、主要食物来源及营养状况评价。维生素C的功能、缺乏病、食物来源及营养状况评价。掌握烟酸缺乏病及食物来源。各种维生素供给量与热能有关的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pp.

  14.热能的来源和供给量:我国人民长期以来膳食结构以谷类为主,三大产热营养素各占总热量的比例为:碳水化物60%~70%、脂肪20%~25%、蛋白质10%~15%.人体对热能的要求:维持基础代谢,从事劳动和活动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15.乳母蛋白质每日增加25g.钙每天的供给量为1500mg.老年人膳食:食物多样化,控制脂肪摄入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提供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进食定量、定时,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食物加工宜切碎煮烂,使其易于消化吸收。

  16.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见,在其中又以沙门菌食物中毒为最多。沙门菌属,不耐热,中毒食物主要为动物性食品。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胃肠炎症,大便的特点是黄绿色水样,体温高。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主要是食品加热不彻底或生熟交叉引起的,大便水样、里急后重。副溶血性弧菌不耐酸,不耐热,嗜盐。中毒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大便的特点是呈洗肉水样,后转为脓血黏液便。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病原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耐热。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制品、剩饭等。临床期短,反复剧烈呕吐,常呈喷射状。体温正常或稍高。治疗时慎用抗生素。潜伏期最短。

  17.肉毒杆菌食物中毒病原为肉毒杆菌毒素,嗜神经毒物,不耐热。不耐碱,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自制的发酵食品。临床表现特点:运动神经麻痹的症状,病死率高。治疗采用多价抗毒素血清,试用盐酸肌。河豚的卵巢、肝脏毒性最强,毒蕈中毒以肝肾损伤型最为严重,病死率高。亚硝酸盐中毒,将红细胞内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不能与氧结合,皮肤青紫色。解毒剂是美蓝。治疗时可与维生素C合用。

  【历年考题点津】

  1.我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GB5749-85)中规定

  A.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B.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

  C.每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00个

  D.每100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E.每500毫升饮水中细菌总数不超过10个

  答案:B

  2.某社区为地方性氟中毒流行区,一般认为氟骨症多见的年龄段为

  A.幼儿

  B.学龄期儿童

  C.青壮年

  D.新迁入的老年人

  E.新迁入的成年人

  答案:C

  3.食物中每克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可供给能量(kcal)分别为

  A. 4,4,9

  B. 9,4,4

  C. 4,9,4

  D. 4,9,9

  E. 9,9,4

  答案:C

  (4~5题共用备选答案)

  A.玉米

  B.鸡蛋

  C.黄豆

  D.鱼

  E.大米

  4.食物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最高的是

  答案:C

  5.食物蛋白质的生物学价值最低的是

  答案:E

  6.大豆与谷类食物混食,主要补充谷类中最缺乏的必需氨基酸是

  A.赖氨酸

  D.苏氨酸

  C.蛋氨酸

  D.亮氨酸

  E.异亮氨酸

  答案:A

  7.小白菜在烹调过程中最易损失的营养素为

  A.维生素A

  B.维生素E

  C.维生素D

  D.维生素B1

  E.维生素C

  答案:E

  (8~9题共用备选答案)

  A.砷

  B.氟

  C.钙

  D.磷

  E.硫氰酸盐

  8.促甲状腺肿物质是

  答案:E

  9.影响钙磷代谢的物质是

  答案:B

  10.营养素的需要量是指

  A.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所需要的量

  B.为满足机体从事轻劳动所需要的量

  C.为满足机体需要,每日必需由膳食摄取以满足机体需要的量

  D.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量

  E.为保证机体正常健康与生长发育所需要的量

  答案:E

  10.我国发病率最高的食物中毒是

  A.化学性食物中毒

  B.细菌性食物中毒

  C.有毒植物中毒

  D.有毒动物中毒

  E.霉菌毒素食物中毒

  答案:B

  第六章 人群健康的研究方法

  【考纲要求】

  1.基本概念与基本步骤:①统计学几个基本概念;②统计工作的基本步骤。

  2.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描述:①集中趋势指标;②离散趋势指标;③正态分布的特点、面积分布规律。

  3.数值变量数据的统计推断:①均数的抽样误差;②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及其估计方法;③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④u检验和t检验;⑤假设检验的两类错误及注意事项。

  4.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描述:①相对数常用指标及其意义;②相对数应用注意事项。

  5.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推断:①率的抽样误差、总体率的可信区间及其估计方法;②u检验和χ2X检验。

  6.直线相关和回归:①直线相关分析的用途,相关系数及其意义;②直线回归分析的作用,回归系数及其意义。

  7.统计表和统计图:①统计表的基本结构和要求;②统计图的选择,制图通则。

  【考点纵览】

  1.总体、样本、抽样误差、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概率。

  2.样本必须能代表总体,为此要满足两个条件:抽样的随机化和具有足够的样本含量。

  3.抽样误差是个体变异造成的,故在抽样研究中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4.统计工作由4个步骤组成:设计、搜索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其中以设计最为重要。因为它的错误无法用以后的步骤加以改变。

  5.数值变量频数表能揭示数值变量的分布特征: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揭示其频数分布类型,对称分布和偏态分布。描述计量资料集中趋势指标有:①均数:应用于正态分布资料;②几何均数:等比级数资料;③中位数:偏态分布资料,资料一端或两端无确切界限时尤其适用。

  6.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离散趋势的指标。全距和四分位数间距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对于一端或两端无确切界限时只能用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和变异系数都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对于所比较两组资料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时,应用变异系数。描述离散趋势最常用的指标是标准差。

  7.正态分布的特征及曲线下的面积分布规律。对称均数的两侧面积相等。

  8.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各种计算方法,特别注意各种方法适用场合及单、双侧问题。医学所用参考值是95%.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www.med66.com

  9.标准误的定义意义及与标准差和样本含量的关系。标准误是描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标准误大。说明抽样误差大;利用标准误可进行总体均数可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10.标准误是描述变量值变异程度大小的。可用来计算标准误、变异系数和医学参考值范围。二者关系:增加样本例数可减少抽样误差。

  11.t分布的特征,与标准正态分布——u分布的关系。t分布和u分布都是以0为中心左右两侧完全对称的分布,只是t分布曲线顶端较u分布曲线略低,两尾端上翘

  12.总体均数估计方法,特别是区间估计的计算方法及两要素的关系。总体均数可信区间就是以一定的概率水准估计总体均数所在范围。小样本采用 t分布原理,大样本采用。分布原理进行估计。增加样本例数可减少抽样误差,使估计的区间更可靠。

  13.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及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H0和H1假设都是对总体特征的检验假设。H0总是假设样本差别来自抽样误差,H1是来自非抽样误差,有单双侧之分。选择和计算检验统计量要注意资料类型和实验设计类型及样本量的问题,一般计量资料用t检验和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和u检验。

  14.各种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及假设的特点、计算公式、自由度确定以及确定概率P值并做出推断结论。

  15.Ⅰ和Ⅱ类错误及两者的关系。拒绝正确的H0称Ⅰ型错误,用α表示;接受错误的H0称Ⅱ型错误。用β表示。α愈大β愈小;反之α愈小β愈大。

  16.描述计数资料的常用相对数的意义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率是说明某现象发生强度的。构成比描述事物中各部分所占比重。相对比指两对比指标的对比水平。应用相对数时注意观察例数不能过少,不能犯以比代率的错误。率的比较要注意可比性问题,特别是混杂因素问题。消除混杂因素的影响可采用标准化方法或分层分析方法。

  17.描述率的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及计算。率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的条件:nπ和n(1-π)均大于 5,或nP和n(1-P)均大于5.两个率的比较采用u检验,亦可采用χ2检验,两者关系为u2=χ2.

  18.四格表资料基本数据的构成,一定是相互对立的两组数据。四格表资料自由度永远为1.四格表资料χ2检验的各种公式用适用条件,n>40且每个格子T>5,可用基本公式或专用公式,不用校正。若n>40,但出现只要有一个格子1

  19.多个率比较,若χ2>χ2a(v),P<α结论拒绝H0时,只能说明总体率之间没有差别。但不能认为它们彼此之间都有差别。

  20.相关系数及回归系数的统计学意义,确定回归方程的原理。相关系数r,描述两随机变量是否具有直乡鞋关系及关系的方向和密切程度。回归系数b,描述变量X每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改变b个单位。确定直线回归方程的原理是最小二乘法,即保证各实测点至回归直线的纵向距离平方和最小。

  21.编制统计表的要求和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

  试题点评:本单元是整个预防医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每年均出3~4题。

  【历年考题点津】

  1.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描述离散趋势的指标最好选用

  A.全距

  B.百分位数

  C.方差

  D.标准差

  E.变异系数

  答案:D

  2.若不知总体标准差,反映均数抽样误差大小的指标,用

  A.S

  B.Sx

  C.SP

  D.σp

  E.σx

  答案:B

  3.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两组资料的比较,检验统计量的计算用 (注公式放大就可看清)

  x-μ

  A.——

  σ

  x -μ

  B.——

  σx

  χ-μ

  C.——

  sx

  d -μ

  D.——

  Sd

  x1 - x2 -μ

  E.——

  Sx1-x2

  答案:E

  4.两个正态双变量资料,自变量记为X,真因变量记为Y,真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为0.2,经统计学检验,P=0.05,则

  A. X增大一个单位,r增大0.2个单位

  B. X增大一个单位,r减少0.05个单位

  C. X增大一个单位,r增大0.05个单位

  D. X增大一个单位,r减少0.2个单位

  E. X增大一个单位,r减少或增大0.2个单位都有可能

  5.从一个呈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样,X≠μ,该差别被称为

  A.系统误差

  B.个体差异

  C.过失误差

  D.抽样误差

  E.测量误差

  答案:D

  6. n足够大,P不接近于0或1,样本率与总体率比较,统计量u为

  A.|P-π|

  SP

  B.|P1-P2|

  σP

  C.|P-π|

  SP

  D.|P-π|

  σ

  E.|P-π|

  σP

  答案:E

  (7~9题共用题干)

  7.统计学检验的无效假设应是

  A. H0:Pl=P2=P3=P4=P5

  B. H0:Pl=P2=p3=P4>P5

  C. H0:πl=π2=π3=π4=π5

  D. H0:πl≠π2≠π3≠π4≠π5

  E. H0:πl=π2≠π3=π4=π5

  答案:C

  8.图示对比不同职业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的高低,应绘制

  A.普通线图

  B.直线图

  C.直方图

  D.圆图

  E.散点图

  答案:B

  9.比较不同职业人群的冠心病患病率的假设检验,应计算的统计量为

  A. t

  B. χ2

  C. F

  D. x

  E. P

  答案:B

  10.两组呈正态分布的数值变量资料,但均数相差悬殊,若比较离散趋势,最好选用的指标为

  A.全距

  B.四分位数间距

  C.方差

  D.标准差

  E.变异系数

  答案:E

  (11~13题共用题干)

  为了研究45岁以上的男性中体重指数(BMI)≥25者是否糖尿病患病率高,某医生共调查了9550人,其中BMI≥25者有2110人(n1),糖尿病患病人数为226人(X1);BMI<25者7440人(n2),其中糖尿病患病人数为310人(χ2),问BMI≥25者糖尿病患病率是否高于BMI<25者。

  11.统计学检验的无效假设和备选假设分别是

  A. H0:P1=P2,H1:P1≠P2

  B. H0:P1=P2,H2:P1

  C. H0:π1=P2,H1:π1≠P2

  D. H0:π1=P2,H1:π1

  E. H0:π1=P2,H1:π1>P2

  答案:E

  12.若进行u检验,公式为

  A. |P1-P2|/SP1

  B. |P1-π|/SP

  C. |P1-P2|/σP

  D. |p1-P2|/SP

  E. |P1-π|/σP1

  答案:A

  13.经u检验,若u值等于2.95,则最接近的概率P应是

  A. P>0.05

  B. P=0.05

  C. P>0.01

  D. P=0.01

  E. P<0.01

  答案:E

  14.为比较工人、干部中高血压患者所占比例有无不同,进行了χ2检验,χ2值为9.56,χ2(0.05.1)=3.84,应得出的结论是

  A.接受π1=π2

  B.拒绝π1=π2

  C.接受π1>π2

  D.拒绝π1>π2

  E.拒绝μ1=μ2

  答案:B

  15.正态分布曲线下横轴上,从-∞到μ 1.96σ的区间面积占总面积的

  A. 90.0%

  B. 95.0%

  C. 97.5%

  D. 99.0%

  E. 99.5%

  答案:C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定60名正常成年女性血小板数所得资料只能是计量资料

  B.统计工作步骤中最重要的是分析资料

  C.概率是描述某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指标

  D.样本一定具有随机性

  E.样本的指标称为参数

  答案:C

  17.来自同一总体的两样本,下列哪个指标小的样本均数估计总体均数时更可靠

  A. Sx

  B. CV

  C. S

  D. t0.05

  E. x

  答案:D

  第七章 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和方法

  【考纲要求]

  1.流行病学概述:①流行病学的定义;②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③流行病学的研究范围和用途。

  2.疾病的分布:①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②描述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③疾病的三间分布。

  3.描述性研究:①现况调查的概念、种类和目的;②抽样调查的方法、优缺点、样本大小的估计;③现况调查的偏倚及其控制。

  4.病例对照研究:①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特点和样本量估计;②病例对照研究资料的分析方法、指标及其意义;③常见偏倚及其控制。

  5.队列研究:①队列研究的概念和特点;②队列研究分析方法、指标及其意义;③暴露与发病关联强度的指标;④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控制。

  6.实验性研究:①临床试验的定义及特征;②临床试验设计三大组成部分及原则;③临床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标准和指标。

  7.病因探索:①现代病的概念;②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③确定病因与疾病因果关联的标准。

  8.诊断和筛检试验:①诊断和筛检试验的概念;②诊断和筛检试验评价指标;③提高诊断和筛检试验效率的方法。

  【考点纵览】

  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①观察法:描述性研究(现况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②实验法;③理论和方法研究。

  2.发病率、罹患率、患病率的区别及应用场合。发病率与罹患率均强调观察时期内的新发病例,区别在时间长短上。发病率适用于急性病;罹患率适用于疾病的流行或暴发;患病率强调现患人数,无论新发还是旧发,一般适用于病程长的慢性病。一般来说,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3.疾病流行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大流行。疾病分布即三间分布,指时间、地点和人群的分布。时间分布包括暴发、季节性、周期性、长期变异。地点分布包括国家间、国内省间、城市间、城乡间等。人群分布包括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社会阶层等。

  4.现况调查是使用最广泛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不用设对照组,又于调查时因果并存,很难确定因果关系,只能提供病因线索。只能计算患病率而不能计算发病率,不适用于患病率较低的疾病调查。

  5.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抽样误差排序一般为:分层抽样≤系统抽事≤单纯随机抽样≤整群抽样。分层抽样的代表性最好。抽样研究中估计样本含量影响因素:现患率、个体变异大,精确度、把握度要求高需样本例数多。

  6.病例对照研究的概念、设计、分析方法及评价指标,存在的主要偏倚类型及优缺点。病例对照研究属观察性研究,首先选择目前患有研究疾病和未患有研究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回顾过去的暴露(或某些)因素的情况,即由果及因。因此可从一种疾病寻找多种病因线索,获得结果快。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各种率,只能计算暴露比值,故评价暴露与疾病关系采用比值比,即OR.

  7.病例对照研究偏倚主要是选择和信息偏倚。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①多:一果多因;②快:获得结果快;③少:样本需要量少;④省:省人力、物力、财力。

  8.队列研究及设计要点。队列研究是首先选择目前投有患所研究疾病的人群,按暴露某因素分组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的发病情况,即有因有果,确定疾病的因果关系,要强于病例对照研究。

  9.队列研究的分析方法及各指标的意义。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的计算。相对危险度(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正关联;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无联系;RR<1,说明暴露因素与疾病有负关联。归因危险度是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差。

  10.队列研究的主要偏倚是失访偏倚。队列研究的优缺点:①优点:论证因果关系能力强,可获得一因多果的效应。②缺点:观察时间长,费用高,失访不可避免,不适用于罕见疾病的研究。

  11.实验设计的三要素:研究因素、研究对象及效应的具体要求。临床试验设计三大原则:设置对照,随机化及盲法。对照的意义就是使研究因素的效应暴露出来,平衡非研究因素的影响。试验效果的主要评价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生存率,保护率,效果指数。

  12.病因就是那些使人们发病概率增加的因子。形成病因假设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类推法,排除法。

  13.判断因果联系的条件有多个,但有些条件可以不是总存在的。若有该条件,可增加说服力;若无该条件,并不能完全否定因果联系的存在,只有时间顺序是必须的,缺乏则无法确定因果联系。

  14.筛检试验和诊断试验及区别。筛检及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特别注意灵敏度、特异度及预测值的意义及计算。对于灵敏度和特异度一定的试验,当患病率升高时,阳性预测值升高,阴性预值下降。并联实验提高灵敏度,串联实验提高特异度。

  【历年考题点津】

  1.对慢性疾病进行现况调查,最适宜计算的指标为

  A.罹患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感染率

  E.发病比

  答案:C医学教育网 收集整理www.med66.com

  2.在病例对照研究中,估计某因素与疾病的联系程度,应计算

  A. RR

  B. RR-1

  C. OR

  D. OR-1

  E. P1-P0

  答案:C

  3.病例对照研究中,选择偏倚不包括

  A.入院率偏倚

  B.回忆偏倚

  C.检出症候偏倚

  D.无应答偏倚

  E.错误分类偏倚

  答案:B

  4.试验研究中对照组与实验组发病率之比,为

  A.有效率

  B.治愈率

  C.生存率

  D.保护率

  E.效果指数

  答案:E

  (5~7题共用题干)

  某小学有大批的学生发生不明原因的腹泻,为了寻找病因及流行的线索。

  5.首先应进行的研究是

  A.病例对照研究

  B.队列研究

  C.临床试验研究

  D.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E.现况调查研究

  答案:E

  6.通过第一步的研究,结果提示大批学生的腹泻可能与饮用了某厂生产的饮料有关,下一步最好采取

  A.病例对照研究

  B.临床试验研究

  C.现况调查研究

  D.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E.队列研究

  答案:A

  7.若证实导致这次腹泻的病因,有

  A.临床试验

  B.实验室检查

  C.病例调查

  D.队列研究

  E.理论流行病学研究

  答案:C

  8.为了保证研究结果能够回答研究目的中提出的问题,使用的人、财、物、时间较少,结果可靠,应该作好的首要工作是

  A.资料搜集

  B.科研设计

  C.资料整理

  D.资料分析

  E.结果的表达

  答案:B

  9.在一种分析性研究中,计算了RR值,可说明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程度,该指标为

  A.发病率

  B.发病密度

  C.归因危险度

  D.患病率

  E.相对危险度

  答案:E

  10.衡量人群中在短时间内新发病例的频率,采用的指标为

  A.罹患率

  B.发病率

  C.患病率

  D.感染率

  E.发病比

  答案:A

(编辑:淡淡)

(免 责声明:本站文章和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系网络转载,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并不 代表 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文章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立 即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看了本文的网友还看了:(搜索相关文章:Array )
    {tag_内容页相关信息}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业务联系 | 频道合作
Copyright © 2009 chinese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华人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速与我们联系 QQ:6875839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
闽ICP备09040914号